同志们:
大家好。
“差不多先生”可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
这位“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主人公,记账时“千”字和“十”字不分、搭火车误点,最终因“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的糊涂认知,延误救治丢了性命。
这一辛辣讽刺的文学形象,也给予我们作风建设上的警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党最讲认真”“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
党员干部无论做何种工作,都决不能当“差不多先生”。
那些以“差不多”为行事准则的敷衍态度、得过且过的工作作风,就像潜伏的蛀虫,会侵蚀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必须坚决抵制。
我想先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去年,我在某地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发现一个村的产业项目“雷声大、雨点小”。
村干部告诉我,上级要求发展特色种植,他们也上报了方案,引进了种苗,但后续的管理、技术指导、市场对接全没跟上。
结果,种苗成活率低,村民没赚到钱,反而觉得政府“光说不练”。
这位村干部无奈地说:
“我们觉得‘做了’就行,没想到‘做好’才是关键。
”这番话让我深受触动。
“做了”不等于“做好”,“完成任务”不等于“取得实效”。
当“差不多”成了工作常态,再好的政策也会在执行中走样变形。
这让我也回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次经历。
单位组织一次重要材料撰写,领导要求反复核对数据、打磨文字。
一位老同志对我说:
“材料无小事,一个错别字、一个数据误差,都可能影响决策,甚至损害单位形象。
”从那以后,我养成了“较真”的习惯,每份材料都要反复检查三遍以上。
这让我明白:
认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细致,是一种作风,更是一种责任。
只有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才能成就大事。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
当您接到一项任务时,是追求“完成就行”,还是力求“完美呈现”
当群众对您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时,是觉得“要求太高”,还是反思“自己做得不够”
当同事指出您工作中的疏漏时,是虚心接受、立即整改,还是觉得“小题大做”
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志都希望工作出色、群众满意。
但现实中,为什么一些工作会流于形式
为什么一些政策会“最后一公里”梗阻
为什么群众会感觉“获得感”不强
这背后,暴露出的正是我们在工作作风上的“短板”:
有的干部认为“只要不犯大错,小问题无关紧要”;有的觉得“工作太多,没法面面俱到”;有的甚至认为“认真是‘死脑筋’,灵活才是‘聪明人’”。
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深处进行反思,真正把“认真”二字刻在心上,把“细致”二字落在行动上。
一、认清“差不多”作风的危害,它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温床。
“差不多”的工作作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不能成事,还会耽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若在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对政策落实打折扣、搞变通,满足于“做了”却不追求“做好”,工作就会浮于表面,没有实效。
但反观一些令人痛心的案例,某地为了完成“厕所革命”任务,突击建了大量公厕,但选址不合理、后续维护跟不上,不少厕所成了“摆设”,群众怨声载道。
这警示我们:
“差不多”不是“省事”,而是“坏事”;“走过场”不是“效率”,而是“失职”。
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这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作风,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二、深入理解求真务实的重要性,它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守。
“差不多”的工作作风,绝非简单的工作标准不高,从根子上说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背离。
党员干部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千钧重担,是国家发展宏伟蓝图的“施工者”,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息息相关。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满足于“差不多就行”,做做表面文章、走走过场,不深究细节、不在乎效果,政策执行就会大打折扣,群众得到的实惠也会大打折扣。
在这方面,我们单位也曾有过教训。
一次,我们开展惠民政策宣传,只发传单、贴标语,没有深入解读,结果群众对政策理解不深,申请率很低。
后来我们改进方式,组织宣讲会、入户讲解,效果显著提升。
这说明: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唯有摒弃敷衍心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将每一项工作做细做实,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三、锤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拿出钉钉子的认真劲头。
拒绝做“差不多先生”,需要拿出钉钉子的认真劲头,锤炼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都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困难,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困难面前,最忌思想上先松了劲,想要绕着困难走,那必然会滋生“差不多得了”的心态。
克服困难就好比钉钉子,钉子钉一两下,会掉下来;钉三四下,还是可能会松,那就一锤接着一锤敲,直至牢固。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打磨、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雕琢,把工作抓具体、抓到位、抓深入,就能有效破解难题、抓出成效。
说到“钉钉子”,我要特别提到,那些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他们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精准识别每一户贫困家庭的需求,制定“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正是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神,才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今天,我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样需要这种精神,深入田间地头,精心绘制“民情地图”,反复推敲产业规划,让农产品精准对接市场,让帮扶措施精准“滴灌”。
四、制度保障助力作风建设,铲除“差不多”的滋生土壤。
着力铲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仅靠个人自觉,更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
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细化量化,建立起科学精准的“度量衡”,让“差不多”的工作在严格考核中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干部,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
但反面的例子同样深刻。
某地一个单位开发了十几个政务APP,要求干部每天打卡、点赞、转发,结果干部疲于应付,群众却反映问题得不到解决。
这警示我们:
技术不是“形式主义”的新载体,而是“减负增效”的好帮手。
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建立统一平台,打通数据壁垒,简化优化工作流程,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群众。
同志们,作风建设无小事,“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拒绝“差不多”,追求“百分百”,我们的工作就会更有质量,我们的事业就会更有希望。
我们期待的,是一个人人求真务实、事事精益求精、处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在这样的环境中,干部才能干出实绩、赢得民心,群众才能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要端正态度,把“认真”作为最基本的工作准则。
第二,要注重细节,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尽善尽美。
第三,要勇于担当,对工作中的疏漏主动承担责任、立即整改。
第四,要接受监督,让群众成为我们工作的“阅卷人”。
作风建设勿做“差不多先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职业操守,更是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今天的党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1、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有的文档阅读时显示本站(www.woc88.com)水印的,下载后是没有本站水印的(仅在线阅读显示),请放心下载。
3、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打印。
4、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5、该文档为会员上传,下载所得收益全部归上传者所有,若您对文档版权有异议,可联系客服认领,既往收入全部归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