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然分量不多,却如颊上三毛,倍加传神。结语无声戏是李渔将戏曲创作理论应用在小说创作中的精彩之作。他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的结构第理论运用于无声戏各篇,情节安排巧花心思,篇篇生动精彩。内容多以传奇故事提炼加工,贴近生活并翻出新意,叙述诙谐幽默,语言雅俗交融,娱乐大众的同时也言明寓意。篇篇主题鲜明,道前人所未道,劝善惩恶,以道德喜剧的模式教化人心。注释李渔杜濬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第页。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李渔闲情偶寄词采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李渔闲情偶寄科诨第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参考文献李渔杜濬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俞为民李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崔子恩李渔小说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沈新林李渔与无声戏,辽宁出版社,年版。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年版......”。
2、“.....经济管理出版社,年版。和知县吃酒时,知县才道出原委,原来秦世良在往湖广贩米途中遇到的拐去他三百两银子的老汉就是知县的老仆,因当时知县遭难,老仆救主心切,才于当时拿了秦世良三百两银子帮助主人打点,使主人勾复还原职,现在知县是补还前债。这样,前面安排的所有情节,至此得到了照应落实。由于在安排情节时能瞻前顾后,因此,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前呼后应,既十分流畅,又严谨完整。三减头绪至于减头绪,在小说中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李渔认为头绪繁杂带来的弊病是事多则关目亦多,令观场者如入山阴道中,人人应接不暇④,使作者精力分散,无法顾及,也使作品线索人物事件过多,让观众看得头雾水。小说作为案头文字,自然比戏剧作品能够容纳更多的线索,但也有定的限度,即作者能够对各个方面从容驾驭,读者看起来也不至于太劳神。而话本小说的短篇体制也决定了人物情节和线索必须相对单纯洗练......”。
3、“.....故事涉及的人物也不多,作者有意淡化了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之外的枝节性线索及陪衬人物,所以,有时候会觉得读他的小说就像看戏,主要人物频频登出亮相,其他次要人物只给人以淡淡的印象。如女陈平计生七出,写明末崇祯年间,陕西西安府武功县乡间民妇耿二娘聪慧异常巧计克敌的故事。小说始终围绕智和巧展开情节,包括七八个小故事。首先写她巧妙地帮人从肚肠中取出钓钩,医好手臂的两个事例,得到女陈平的雅号。然后写她在动乱年代如何与贼头巧计周旋,她先让丈夫去生药铺买了几粒巴豆,取其肉缝在衣带之中,到后来为李闯王前锋所掳,她为了不受辱,将巴豆油擦在身上,致使全身肿毒,从而保住了贞洁,而且还将巴豆搅拌在前锋的饭中,使其吃后大泻,卧床不起,她则趁机外出抓药之机,逃回家中,将贼头掳来的金珠首饰告知丈夫,又赚得金银。最后借敌人之口播扬自己的芳名,置敌于死地。其间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容不迫......”。
4、“.....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小说歌颂了劳动妇女的智慧勇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下层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品质。又如人宿妓穷鬼诉嫖冤篇中,主要人物仅王四雪娘而已,运官在推动情节进展方面虽然起来很大作用,作者在他身上花的笔墨也限于交代其来历和帮王四讨回公道而已,可谓厦门人见了。这些小说都是单线发展,线到底,这样,头绪清晰,有条不紊,更便于读者把握故事的情节内容,接受教育,也符合李渔减头绪的原则,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故而其小说的结构都非常紧凑精炼,没有支离散漫的毛病。这种精心组织的作品,给人种赏心悦目,少不得有次的,这也不消说。将害羞的邹小姐比作将开之蕊,急切的阙里侯比作采花之蝶,又将第次男女之事比作小孩出水痘,真的是俗事雅说。在此,杜濬批评说极戏谑的话,说出来又不伤雅,所以为妙。类似的以雅说俗在李渔小说中非此处,如以诚于中而行于外......”。
5、“.....大多涉及对成语典故的有意曲解,足以显示出李渔对于文字的把握能力。二俗化与文人情调相比较而成另种极端的是,李渔小说语言中又有非常俗的面。如在变女为儿菩萨巧中叙述施达卿苦于晚年无子,娶了几个通房希望延后,谁知同样是无所出。李渔如此写道却也古怪,那些通房在别人家就像雌鸡母鸭般,不消家主同衾共枕,只是说话走路之间,得空偷偷摸摸,就有了胎走到他家,就是阉过了的猪,揭过了的狗,任你翻来覆去,横困也没有,竖困也没有,秋生冬熟之田,变做春夏不毛之地,达卿心上甚是忧煎。以无所顾忌的口语夹杂大量生活化的比喻来叙述生活中的可笑场景,也就将主人公的困窘表达得淋漓尽致,朴野的白话文在此具有了文言所不具备的力度和明快。李渔还擅长将戏曲中令人发笑的科诨引入小说中,在小说中插科打诨,语言诙谐滑稽,形成李渔小说独特的喜剧性品味,又能体现李渔小说俗化的特点......”。
6、“.....单说世上姻缘事,错配者多,使人不能无恨。这种恨,与别的心事不同。别的心事可以说得出医得好,惟有这桩心事,叫做哑子愁终身病,是说不出医不好的。若是美男子娶了丑妇人,还好到朋友面前去诉苦,姊妹人家去谴谴兴,纵然改正不得,也还有个娶妾讨婢的后门。只有美妻嫁了丑夫,才女配了俗子,只有两扇死门,并无半点生路,这才叫做真苦。李渔把婚姻错配比作哑子愁终身病,叙述语言在风趣中见深沉,才女配了俗子,只有两扇死门,并无半点生路,具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小说后来叙述财主阙里侯时写道只有件,但出有才之贝,不出无贝之才,莫说举人进士挣扎不来,就是顶秀才头巾,也像平天冠般,承受不起。作者运用拆字法,说阙里侯有财而无才,使读者阅读时发出会心的微笑。作者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中常常赋予些常用词语惯用语成语以特殊的解释,使人在诧异中感受到科诨性语言的魅力。不过李渔所谓的俗......”。
7、“.....这正是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强调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的感觉。三雅俗交融的语言追求李渔小说中雅俗相兼雅中有俗雅不绝俗,语言上具有通俗浅显的特点。而且他曾说又有极粗极俗之语,止更二字,或增减二字,便成绝新绝雅之文者。神而明之,只在熟。兼为戏剧艺术家的李渔也曾如此谈论戏曲的语言科诨之妙,在于近俗,而所忌者又在于太俗。不俗则类腐儒之谈,太俗即非文人之笔。吾于近剧中,取其俗而不俗者,还魂而外,则有粲花五种,皆文人最妙之笔也。其中的重点当在俗而不俗四字,而这其实也正是对李渔小说语言风格的极佳概括。雅化李渔在小说创作中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平民化的故事来劝善惩恶,而在故事叙述时也时常流露出他作为文人的情感基调,语言通俗中又带有雅致。如在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中有处提及马麟如因耽于行医而荒废了举业,本属可笔带过的闲笔......”。
8、“.....不考难经脉诀,出的题目依旧是四书本经。麟如也写惯了药房,笔下带些黄连苦参之气,宗师看了,不觉暝眩起来,竟把他放在末等。有时这种文字游戏甚至完全只是对字面意义的拆解,只因所用恰到好处。又如在此篇小说开头对于曹操焚香卖履事迹的奇谈,以及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对于红颜薄命的妙解,也无不别致流畅,显示出了作者的独特思考,不但增加了小说的蕴涵,也使小说平添了几分名士手笔的通脱清狂,这正可以视为李渔将小说雅化的个重要方面。李渔小说用语中雅俗交融的面,其具体内涵是以文人的典雅之笔来委婉地表达具有市井情调的内容,即以雅说俗。而能充分检验李渔在这方面能力的,是对些涉及猥亵内容的表达。李渔口头上是要戒淫亵的,但出于在实际生活中,有过淫亵的内容在制造喜剧效果方面总有事半功倍之效,也就由不得李渔不在文中略做点缀。不过李渔自认为凭借些巧妙的手段,也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9、“.....人尽知之者,则说半句,留半句,或说句,留句,令人自思。则欲事不挂齿颊,而与说出相同,此法也。如讲最亵之话虑人触耳者,则借他事喻之,言虽在此,意实在彼,人尽了然,则欲事未入耳中,实与听见无异,此又法也。得此二法,则无处不可类推矣。而在具体小说创作中李渔也确实是照此办理的。如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描写阙里侯和邹小姐洞房花烛夜,李渔写道邹小姐是赋过摽梅的女子,也肯脱套,不消得新郎死拖硬扯,顺手带带,也就上床。虽然是将开之蕊,不怕蜂钻究竟是未放之花,难禁蝶采摧残之际,定又番狼藉。女人家这种磨难,与小孩出痘荒马乱的时节,设法用巴豆护身,不仅保全了自己的节操,而且处死了企图侮辱自己的流贼。李渔高度赞扬耿二娘的聪明能干,把耿二娘比喻为汉朝辅助文帝的著名丞相陈平,称之为女陈平,意在为妇女们树立个可资效法的楷模。男孟母教合三迁突出的是个情字,着眼于晚明社会特殊的性爱方式男风......”。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