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人情人性的压抑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程度。如孔子曾称诗三百“思无邪”,宋儒却删掉其中的爱情诗。孟子言“食色,性也”,礼记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程颢却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早期儒家保留的点人情味,丧失殆尽。清戴震抨击其“以理杀人”,可谓针见血。明清时期礼教的影响深入民间,“理”或“礼”杀人的现象更为常见。尤其是很多女性的青春生命都被礼教所断送掉......”。
2、“.....在明代仅有几万人的休宁县就有节烈妇女人从清初到道光三年竟然增加到人。三礼的类别五礼周礼春官太宗伯将五礼明确界定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以后历朝历代虽不断修订,但直至清朝修订的大清会典仍不出五礼的范围。另外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民五个等级所行仪礼,亦称五礼。吉礼指祭祀之礼。古人祭祀意在求吉祥,故称吉礼。古人将祭祀对象分成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3、“.....祀天神祀昊天上帝天子之祭祀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神祀司中司命人的寿夭祸为。吊礼,本指先秦时各诸侯之间的外交天都平安无事,就再将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后的三天内,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佛前烧香拜拜,这几日内,如果任何方发生被偷盗物品损毁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么婚事就不成了纳吉,又称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订婚,问名后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致赠礼物......”。
4、“.....两汉时期的礼教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制礼,主张因时世而制礼。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形成儒家礼教,对人民思想行为的束缚更为严厉。现存汉代诗歌中有关男女之情的诗篇都没有越出礼教的范围。但是,汉时礼教并未发展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如汉时并不遵守“妇人贞吉,从而终”周易恒的信条,文帝死前下令包括他最喜爱的妃子都可再嫁......”。
5、“.....汉宋弘为司空时,光武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因谓弘曰“谚云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谓主曰“事不谐矣。”汉末到隋唐的礼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方面,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加之玄学兴起,儒家礼教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另方面,“当时篡乱相仍,动用殊礼,僭越冒滥......”。
6、“.....最高统治集团就不守礼,往往以禅让为名篡权夺位,“君为臣纲”成为纸空文,礼教失去约束力量。出现批反礼教的士大夫,阮籍嵇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阮籍公开声称“礼岂为我辈而设耶”,嵇康则“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受此影响,唐时的礼不是很严。李世民杀兄逼父,高宗封父亲的才人为后,玄宗纳儿媳为贵妃,均属不忠不孝或乱伦之举,但在道德植根于血缘亲情,血缘亲情出自人的本性......”。
7、“.....首先就必须到人性中去寻找根据。中国人性思想有以下特点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的尊严。“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性善论始终是中国人性论的主流,整个中国伦理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信任和期待上。人格均等,人人可圣。关键在于自己努不努力。修身养性,向内探求。形成种主体性伦理精神......”。
8、“.....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饰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
9、“.....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种伦理政治。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在当时却都是公开进行的。宋明清时期的礼教宋明理学家为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极力以理来规范礼,把礼与理视为体与用的关系。程颢提出“视听言动......”。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