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中国觉醒了。然而,中国人觉醒了,不等于就能建立起种新的文明形态。只要种新型的具有中国或东亚文化自身特点的独特文明样式没有建立起来,任何关于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文明重心之的预言都言之过早。汤因比研究过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多种文明,这些文明从形态上可以大体划分为大类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伊斯兰教社会,中国社会,印度社会,美索不达米亚社会,古埃及社会,等切可能事物的关系,构成了我这个人的全部生活内容。按照有些学者的说法,中国人的关系世界是通过人情和面子这两个重要机制来组织和运行的。中国文化本质上就是种关系的文化。由于中国人人生安全感寄托于关系,所以他们特别重视关系的和合或和谐。因此中国人在主观上希望和天地宇宙和人间世界和国家民族和亲朋好友和家人族人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家和万事兴,最好整个世界都能像家样安全可靠,让人放心。显然,这种和合精神......”。
2、“.....这是因为差序格局的重要特点之,是对于陌生人不放心。如果能统到同个共同体,按同样的方式行事,彼此就可以放心了。这种关系本位,在中国文化中还产生了两个特殊的变体,是许烺光所称的处境中心,即从周遭处境出发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所以处境中心就是我与自身处境的关系。这种处境中心会抑制攻击冲动,渴望安定,向往太平。这导致了中国人过去数千年缺乏像游牧民族或会,古埃及社会,拉美社会。他把日本朝鲜及越南当作中国文明的子体。当然上述所分为大类古代文明类型,不定准确,希望能反映汤因比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划分框架。汤因比指出在公元年左右,在世界地图上的不同社会的数目和致性同今天大体上相同。笔者认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早在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它的基本特征之就是形成了以此岸为取向的高度世俗化文化。与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印度文化乃至东欧东正教文化等相比......”。
3、“.....而在前面所列的几大文化中,对于这个世界则皆持消极或否定的态度。他们往往认为这个世界为虚幻,或者在整体上堕落或有罪这几大文化皆认为生命本身永不会终结,终结的只是肉体因此宗教修炼的目标在于彻底摆脱这个世界,生命的终极归宿在这个世界之外而不是之中。相反,在中国文化中,对于这个世界之外的世界从文化文理学角度看世界文明重心的形成论文原稿版社,年。英汤因比著,索麦维尔节录,历史研究,曹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第页从文化文理学角度看世界文明重心的形成论文原稿。这些构成伟大文明的要素,在古代的中国都具备了,只是就宗教而言,中国人的普世宗教并不像汤因比所说的只有大乘佛教,更包括影响不比大乘佛教小的儒教道教及地方宗教。事实上,大乘佛教直到隋朝之前基本上还不占居统治地位,它的真正得势也许要到唐朝。在宋代以来的历史上......”。
4、“.....但在官方和私人生活中,影响最价值体系制度模式及精神信仰。这套价值制度及信仰的具体内容和特征,已超出本文预定范围。这里只想强调点,中国人只要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自然就会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国家。目前已经取得较大现代化成就的日本韩国等国,在建立新型东亚文明形态方面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自觉和自信。从历史的眼光看,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自觉和自信是从来不缺的。注释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著展望十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年,第页,第页,第页,第页,序言,第页,第页,第页,第页。美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许倬云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年,第页。的超稳定结构。可以说,金刘所说的文化政治经济位体的超稳定结构之所以能形成,与许倬云先生的纵横联系网样,在更深层次上由本文所说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促成......”。
5、“.....这首先表现为统趋势是有限度的。通常他们主要只在本民族或已高度同化的民族之中才追求统,而对其他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通常较少有兴趣统。正如前述,汉人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在传统上更倾向于采取藩属或羁縻的方式。这与些游牧民族不同,当他们统治中原时,宁愿直接统所有被他们征服的民族。今天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格局正是满人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不要对汤因比先生的预言过高估计。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文明的基本形态包括西方中国印度日本伊斯兰东正教佛教拉丁美洲非洲等为代表的几大文明。他的文明划分晚于汤因比,针对的时代也不同。不过,其中中国和日本或许不代表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以春秋时期为例,先是东周初期至少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小国被楚齐晋秦等大国所吞并。据顾栋高考证,楚国在春秋时期吞并的小国多达个晋国齐国分别吞并周边小国个和个......”。
6、“.....所以战国雄本身就已经是统的产物,而秦统国不过是这场统潮流的顶点。经过春秋战国多年魏晋南北朝多年的战乱,人们已深深品尝分裂的苦果。南北朝及代十国这两次较长的分裂,如果不是少数民族入侵及其政权建立,分裂时间应该会短很多。而在其他时期,像秦末隋末及汉唐宋元明清时期,虽然都出现了分裂甚至内部严重分裂的迹象,但都比较快平息了下去。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金观涛等讲的社会组织方式许倬云说的纵横联系网之外,应当还有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金观涛刘青峰先生曾运用控制论系统论方法,对中国古代社会大统趋势从组织结构上进行了研究。他们把中国古代社会大统格局的形成解释为以儒家意识形态为粘合剂,同时为式,导致在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对于与自己差别较大的民族或完全陌生的世界,倾向于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没有巨大的热情去同化......”。
7、“.....和前赴后继的传教运动。处境中心思维倾向于通过缓慢融合来实现和平,所以会尽可能采取怀柔的外向政策。从文化文理学角度看世界文明重心的形成论文原稿。这无疑是造成分裂的重要动力。另方面,团体主义易堕落为帮派主义山头主义地方主义等形式,后者历来都是分裂的主要诱因。中国人觉得只有在自己熟悉或者特别是有感情非常了解的人之间才有安全感,民族国家政治制度这些东西在中国人看来都是陌生冷漠遥远和没感情的东西,不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宁愿依赖于自己建立的小团体或地方势力。当中央权威强大且公正时,人们觉得安全感有保障,没必要追求地方主义。但是当中央权威衰落或不能主持公道时,诱因。中国人觉得只有在自己熟悉或者特别是有感情非常了解的人之间才有安全感,民族国家政治制度这些东西在中国人看来都是陌生冷漠遥远和没感情的东西,不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8、“.....人们觉得安全感有保障,没必要追求地方主义。但是当中央权威衰落或不能主持公道时,人们求助于地方主义或私人团体来谋求自己的安全感。既然如此,为什么秦汉以来中国历史形成了以统为主流的趋势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团体主义虽然是分裂的祸根,也可以是统的动力。这是因为文化团体主义意味着,集体越强大,个人越安全。特别是当小团体林立小团体不足以消除外部势力的无穷威胁时,人们会逐渐认识到如能将所有小团体统起来造就个大团体,安全感才有根本保障。所以每当人们感到中央政权公正可靠时,他们宁愿选择统的中央集权。另个重要事实是,关系本位虽导致人际矛盾和统趋势从组织结构上进行了研究。他们把中国古代社会大统格局的形成解释为以儒家意识形态为粘合剂,同时为上层官僚机构中层乡绅自治和基层宗法家族提供合法性支持,并建立了儒家意识形态政治结构和地主经济者相互耦合的体化结构。事实上......”。
9、“.....或宗法体化结构,其成熟而典型的形态出现在明清时期,并不是秦汉以来直如此的。由于作者以中国古代社会成熟稳定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为代表,就无法解释在统意识形态严重衰退社会组织方式深刻变迁的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为何有内在而强烈的统趋势事实上,金刘所说的超稳定结构不仅有清晰的生成演变轨迹,在其背后还有更深层也许是更重要的超稳定结构,即前述所谓以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等为特点的文化心理结构。金刘对统意识形态重要性的认识,能在定程度上解释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的分裂为何长久,但不能解释为何这两次分裂未能像古希腊的统,及战国的大统思想皆为后世大统趋势的重要来源。参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年刘家和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统思想,史学理论研究,年第期,第页张传玺大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北京日报年月日第版。许倬云亦说,秦汉与罗马,文化的统早于政治的统......”。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