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已有具体之形式。弹劾手段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效力,故各案经提出,立即使立法与行政两方面演成最恶劣之风潮,无论是否通过,现内阁已处于动摇之地位,此外各方隐含之风潮尚极激烈,较之徐东海未来以前尤甚。与之同步,在月初的几函书信中,严复对民党方面的责难与抵斥也达到顶点。总的来看,国会复会之初,民党议员藉其左右国会决议之能力,屡屡阻滞段派相关政治意图的实现而该派中的急进分子又广泛施展政治件事引起了严复的关注。月底,国会举行副总统选举,在部分民党议员的支持下,江苏督军冯国璋当选。严复对此评论说其通过冯国璋,乃离异北系军人作用,人亦尽知。这里涉及到民党方面所谓的联冯倒段策略。由于北洋集团存在派系上的分立与矛盾,孙洪伊等人积极策划与实力雄厚的江苏督军冯国璋结盟,以谋共同制段。此计划随即取得孙中山等民党领袖的认可,成为该党些团体的共同策略。而冯氏的当选......”。
2、“.....事实上,在今日全局,尽人而知其操于军人之手的局面下,议席多寡由地方选举确定的国会各政党,自然要尽力争取各省实力派的支持。月末,外间又传言益友社正在秘密运动安徽督军张勋今日京中有知该社行动者盛传该社现拟赴徐与督军接洽,督军即其平日所最为反对最为忌恨之人也。对此传言,严复颇感不安,认为这是党人实行倒段的关键步十督军之中,张冯为大顾党人本计趁合肥日未去,急谋所以收罗张冯者。冯既与之以副总统政府反对国会之实据,其中就有纵容长期祸粤之龙济光重用为袁氏帝制出力之曹锟等事例。北洋派维护本团体利益的做法当然激起国民党人的不满与回击。然而,对于些党团而言,排段显然与内阁是否失政无关。以典型政客孙洪伊为首的韬园派,其活动开始就围绕权利争竞展开,亦以自图私利为谋。总之,国会重开不久,种种因素导致民党政团走上反对段内阁之路,争端相继出现。月末月初......”。
3、“.....这些引发严复关切的时事,几乎全部涉及民党与段政府之间的冲突。纷争首先围绕外交总长的提名问题展开。月末,民党领袖外交总长唐绍仪因受到张勋等人的威胁攻击而辞职,据说段祺瑞之亲信徐树铮为其幕后策划者。段氏随后提名陆徵祥为继任外长,遭国会否决,投不同票者系多为民党分子。外间多认为,民党议员之拒陆,定程度上即是对唐绍仪被逐的回击,陆之否决也,说者谓存报复主义。段祺瑞后又续行提出汪大燮,再遭国会否决。同时,民党方面主张,论严复晚年对国民党人的态度论文原稿袁世凯政府当时似乎并未失政到必以武力讨伐的地步,些民党急进人士对袁世凯自始至终的否定与排斥,在时人眼里并不具有正当性既以大势上戴人以为主权之代表者,则于此等遗大投艰之时,当然予以莫大之信任,绝不当疑以专制之魔王,拿破仑之苗裔,而以仇敌防之,坐令国之中,自生城府。宋案发生之前,民党稳健派也曾度大力维护袁世凯......”。
4、“.....此外,当时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对内战的强烈抵触情绪,此情绪部分源自对国家破产的恐惧两军接战之顷发炮响需数十金,海军炮至少百余金即是推之,月所费不知其几千万元也,当民穷财尽之余,外国监督财政之际,便有如许余资供互相残杀之用,岂非天乎在武力排袁的正当性未能建立的情况下,南方党人发动的次革命被普遍视为权力争竞,进而遭致时论的责难。与熊纯如书,严复集第册,第页。论孙洪伊免职,民国日报年月日,第页。与熊纯如书,严复集第册,第页。,然此类交涉往往以中方的退让干趋于缓和的因素,但是中坚领袖依然抱持勇往直前的态度,未尝稍改其宁为玉碎的精神。对于本就与民党殊多隔膜的严复来说,他不仅无法认可党人的急进,甚至将之视为鲁莽灭裂狂愚悖谬。另外,自年龄和教育背景来看,国民党人多是所谓的少年人洋学生,从这特征出发......”。
5、“.....他多次表露出对此辈人得柄谋国的质疑,乃至拒斥。年月国会再遭解散后,国民党人被迫南下护法,严复对此评论说民党分子,诚不乏精白乃心,意爱国之士,然自改革以还,两番举会,虚糜帑禄,于国事进行,毫无裨补坐少不更事,徒为锐进,于国情民俗,毫不加察故也。可见,自严复看来,民党方面屡次受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少不更事,徒为锐进。思想倾向上的南辕北辙,以及经验才干上的不认可,导致严复不可能对民党阵营予以支持。政治倾向与政制主张南北政争背景下严复对国民党的拒斥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多数席位,就在民党方面筹组政党内国民党人在征库问题上态度坚决,其机关报民立報于俄蒙协约披露后的数月之间,不间断地营造征库舆论,宣称有谓中国不足战,毋宁退步尚可苟全者,是直丧心病狂也。而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则通电主张出兵至百万或至千万,必直抵莫斯科圣彼得堡而后已......”。
6、“.....在民气可恃的共和时代,以强硬方式维护国家权益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在此背景下,严复发表砭时文,明确对征库主张提出批评其始也,盲目飙发,若谓能以孤注为战,虽亡国亦有至荣也者其终也,乃不徒实利不存,即虚名有不可道。需注意的是,严复在该文中还写道今夫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然以今日北陲之事,有强对焉非若辛壬之事,但以报纸风谣,炸弹,遂成巍巍之功,而特膺切之赏而无愧色,亦以明矣,这无疑是在讽刺民党徒以暗杀谣喙为能事,何可抵御外辱由此可见,严复的此番批评主要还是以南方民党为对象的。客观而言,所谓必不可缓的征库行动,实际上受关键词严复国民党民初政争国会复会时期考察严复晚年诸言论,可知其对国民党人有过相当多的评骘,从中可见他对该派的态度。对此,还没有研究者将之作为个主题来考察,且以往研究中涉及该问题的论述多数比较笼统,特别是对严复在国会复会时期的相关言论,前人几乎未予关注......”。
7、“.....严复晚年对国民党人态度的完整面貌还未得到展现。本文尝试在参照时局与时论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严复不同时期对国民党人的态度,寻绎其生成的主客观因素。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拓宽我们对严复晚年思想历程的认识,并以此为出发点,进步观审和理解民初世局。急进与缓进民国成立之初严复对国民党人的批评年月爆发的武昌起义以及随后发生的清帝逊位南北统,标志着历史走向的重大转折。对于贯秉持改良主义的严复而言,这结果是难以接受的。但正如论者指出的那样,包括严复在内的非革命派人士,不论其内心是否赞成民国,大体都在接受国体改变的现实之下,探讨未来政治运作的各种可能性。严邯郸归而名母之等夷侪辈明矣。以如是之人而监督政府,国尚有鸠乎矧乎其下此耶年月,他又在书信中对少年人之谋国予以批评少年人大抵狂于声色货利之际,即其中心地稍净者,亦闻偏之说,鄙薄古昔,而急欲试,以谓必得至效,逮情见势屈,始悟不然......”。
8、“.....而所亡已多,今日之事不如是耶与熊纯如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与熊纯如书,严复集第册,第页。与侯毅书,严复集第册,第页。远生遗著卷,第页。论国民对于总统之态度当何若,民立报年月日,第页。论战时及战后之财政,庸言第卷第号,年月日。,就将国民党斥为重兵拥巨资来的乱党。而申报在次革命期间篇时评则讽刺民党之主义是携巨款主义。其后,袁世凯的独夫面目暴露,但时人对民党的疑虑却并未消释。年袁氏亡故后,有人分析国民心理说今日吾国民对于政治主义之进行,尚持瞻顾逡巡之态度者,其故不外端则恐激烈之党人浮浪之政客乘间以攫取政权也则恐腐败之官僚,稍改其宁为玉碎的精神。对于本就与民党殊多隔膜的严复来说,他不仅无法认可党人的急进,甚至将之视为鲁莽灭裂狂愚悖谬。另外,自年龄和教育背景来看,国民党人多是所谓的少年人洋学生,从这特征出发......”。
9、“.....他多次表露出对此辈人得柄谋国的质疑,乃至拒斥。年月国会再遭解散后,国民党人被迫南下护法,严复对此评论说民党分子,诚不乏精白乃心,意爱国之士,然自改革以还,两番举会,虚糜帑禄,于国事进行,毫无裨补坐少不更事,徒为锐进,于国情民俗,毫不加察故也。可见,自严复看来,民党方面屡次受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少不更事,徒为锐进。思想倾向上的南辕北辙,以及经验才干上的不认可,导致严复不可能对民党阵营予以支持。政治倾向与政制主张南北政争背景下严复对国民党的拒斥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多数席位,就在民党方面筹组政党内阁之际,其中坚人物宋教仁遭暗杀,民初政局的走向就此发生逆转后的数月之间,不间断地营造征库舆论,宣称有谓中国不足战,毋宁退步尚可苟全者,是直丧心病狂也。而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则通电主张出兵至百万或至千万,必直抵莫斯科圣彼得堡而后已......”。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