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和评述全书大意等,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念,呈现学术史的流变历程。从略‚删其要‛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就是中国第部简明文学史。‚诗赋略‛分为类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杂赋歌诗,这类首先根据‚歌‛和‚诵‛的不同,把‚诗‛和‚赋‛分开,前家是赋,后类为诗。从前类文人赋,到下层赋的‚杂赋‛,再到‚歌诗‛,是个‚歌‛的成分渐次加重的过程。‚杂赋‛中有成相杂辞,为‚后世弹词之祖‛,其传播方式与‚歌‛已经很接近了,所以介于赋与诗之间。家赋的分类,从表达方式上说,‚屈原赋‛以抒情为主,‚陆贾赋‛以描写为主,‚荀卿赋‛以说理为主。汉人认为赋当以‚讽谏‛为其要务,‚屈原赋‛体兼风雅......”。
2、“.....讽谏之意比较微弱‚荀卿赋‛直陈政教之得失,虽有恻隐讽谏的古诗之义,但与屈原类譬喻象征的方式不同。而每类中,又按时代先后序列作品,如‚屈原赋类‛,先列战国赋种,再列汉赋十种。汉人研究诗经,有明显的‚文学史‛意识。如诗序讲风雅正变,就是从诗的流变史角度着眼的。周文王武王之德,光熙前绪,‚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这是就风雅之‚正‛诗谱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序郑玄诗谱以时间为纬,以地理空间为经,把诗百坐标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此诗之大纲也。举纲而万目张,解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诗谱序,更是篇诗经学史和诗经地图。因此,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觉文学史的自觉已经完成......”。
3、“.....认为文学史学科和文学史著作只有百多年的历史,是按照西方的‚文学史‛观念和‚文学史‛著作形态作出的判断,并不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第种是正史的文苑传。十史的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十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是因为人皆‚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方面肯定他们共同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彰显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而在这篇传记的写法上,传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动和生成传记结构的主要方式。汉书贾山邹阳枚乘枚皋路温舒合传,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合传,其以文学归类的意味更明显。第种是‚文选‛形式的文学史,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录或评点,以说明选者对文学发展的看法......”。
4、“.....尚书的时代,文学虽没有自觉,但选者有意识地把典谟誓训诰命等编排起,说明他们有了初步的文体观念。诗经的编排,按郑玄诗谱的研究结果,则是充分考虑了地域特征和时间变化,所以部诗经,就是部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史。到了后来,文学越来越自觉,昭明文选的文学史意义更为明显。至元代祝尧的古赋辨体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篡,不仅是文体的分类,而且对各体均有评论,分析其特点。明末张溥的汉魏朝百家集,虽是丛书性质,但每集前题辞评述作家生平与创作特点,分之则为作家的评论,合之则为文学史汉人研究诗经,有明显的‚文学史‛意识。如诗序讲风雅正变,就是从诗的流变史角度着眼的。周文王武王之德,光熙前绪,‚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这是就风雅之‚正‛诗谱序......”。
5、“.....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序郑玄诗谱以时间为纬,以地理空间为经,把诗百坐标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此诗之大纲也。举纲而万目张,解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诗谱序,更是篇诗经学史和诗经地图。因此,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觉文学史的自觉已经完成,中国的文学史著述雏形已经产生。认为文学史学科和文学史著作只有百多年的历史,是按照西方的‚文学史‛观念和‚文学史‛著作形态作出的判断,并不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第种是正史的文苑传。十史的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十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是因为人皆‚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
6、“.....同时也彰显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而在这篇传记的写法上,传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动和生成传记结构的主要方式。汉书贾山邹阳枚乘枚皋路温舒合传,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合传,其以文学归类的意味更明显。国志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楨邯郸淳繁钦路粹丁仪杨修阮籍嵇康桓威吴质等合传,则是有意识给文学家作传记了。至范晔而合文学家为文苑传,则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第种是‚目录‛形式的文学史。目指书名,录指叙录。西汉刘向领衔整理群籍,撰成别录十卷,刘歆在此基础上精简为略卷。据现存内容看,刘氏叙录中最核心内容是撮述全书大意,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和评述全书大意等,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念,呈现学术史的流变历程。从略‚删其要‛而成的汉书艺文志......”。
7、“.....‚诗赋略‛分为类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杂赋歌诗,这类首先根据‚歌‛和‚诵‛的不同,把‚诗‛和‚赋‛分开,前家是赋,后类为诗。从前类文人赋,到下层赋的‚杂赋‛,再到‚歌诗‛,是个‚歌‛的成分渐次加重的过程。‚杂赋‛中有成相杂辞,为‚后世弹词之祖‛,其传播方式与‚歌‛已经很接近了,所以介于赋与诗之间。家赋的分类,从表达方式上说,‚屈原赋‛以抒情为主,‚陆贾赋‛以描写为主,‚荀卿赋‛以说理为主。汉人认为赋当以‚讽谏‛为其要务,‚屈原赋‛体兼风雅,骨含讽谏‚陆贾赋‛竞为侈丽闳衍之词,讽谏之意比较微弱‚荀卿赋‛直陈政教之得失,虽有恻隐讽谏的古诗之义,但与屈原类譬喻象征的方式不同。而每类中,又按时代先后序列作品,如‚屈原赋类‛,先列战国赋种,再列汉赋十种......”。
8、“.....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于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年的历史。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这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中国是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中西方的文学史的著述形态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传统中国文学史著述基本上不表示演绎推理的概念,感悟多而理论分析少......”。
9、“.....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著述形式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极大改变,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略汉志‚诗赋‛独立为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即使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屈原是我国最早对诗歌的功能有独特认识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离骚,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抒发忧愁。屈原在惜诵开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舒情。‛‚致愍‛‚发愤‛‚舒情‛,都是‚离骚‛的意思......”。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