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时,很多国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设防烈度水准可取用不同的值,选用越高的设防烈度水准,结构的延性要求也就越低,选用越低的设防烈度水准,结构的延性要求就越高。结构延性保障条件是构件的延性,通过有效合理的连接,结构体系选择合理,刚度分布合理的条件下就能基本保证结构的延性......”。
2、“.....从诞生至今只有百年的历史,大致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静力阶段它起初由日本的位教授对当时有限的震害观测和理论认识提出抗震设计理论,仅仅适用于刚体结构。它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场地不同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反应谱阶段随着对有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采用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必要的非弹性变形性能......”。
3、“.....各国大致的思路差不多,都偏向于使梁端先于柱端出现的方案。这种出铰方案有以下优点梁的延性易于控制,且般情况下比柱的延性大梁铰接比柱铰接形成的整体塑性变形小梁铰接机构形成的塑性变形比较稳定。在承认优先形成梁铰接的前提下,还有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种是由新西兰为代表的,倾向于形成理想的梁铰接机构,就是保证梁端出现塑性铰,而柱子除底层外,均不出现塑性铰......”。
4、“.....好处是柱子除底层外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配箍,因为采用这样的系数能保证出铰接很明确。但正是由于这种设计方法追求理想的梁饺接机构导致底层柱子相对较弱,就有出铰接的可能,相应就必须采用构造措施保证这个部位的塑性变形性能。同时,如果底层出铰结对结构的影响就会较大,旦压坏可能会导致结构的整体倒塌,这就必须从构造上给予保障,增加了构造的难度......”。
5、“.....这种方案引导结构柱铰接晚于梁铰接出现,同时可不限制铰的出现,但要求结构不形成层侧移结构,这时对柱子的超配系数比起新西兰要求的要小大概,同时对柱子采用配箍筋加以约束的方案......”。
6、“.....按照能力设计的要求,剪力墙的塑性铰般出现在墙肢的底部。联肢剪力墙的承载力和延性与洞口连梁的承载力和延性有很大的关系,般尽可能的设计成弱连梁,有意识的引导连梁在地震时首先屈服,然后是底部墙的屈服,也就是预计塑性铰区的屈服。避免出现过早剪切破坏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不利于保证结构的延性......”。
7、“.....抗震抗剪的基本要求是在梁端塑性铰大震中所需塑性转动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这与非抗震抗剪有概念性的差异。对于各种不同的结构构件的抗剪机理和我国规范的处理方式,这里有必要说明下。梁抗震时由于低周的反复作用使得梁出现交叉斜裂缝,斜裂缝的分布决定了抗震的抗剪能力比非抗震有所下降,原因抗震时的剪切破坏发生在纵筋屈服之后......”。
8、“.....导致较大的剪力值出现在梁的下端,由于下端没有现浇板,更容易破坏。但此时箍筋的作用与非抗震时的作用相差无几,规范上对此不利作用的考虑是采取对抗剪公式中对混凝土项的折减,同时,为了避免非延性的斜压破坏,采用了比非抗震时更严厉的限制措施,把截面的剪力设计值比非抗震时乘以的折减系数。柱规范中对抗震时柱的抗剪公式的处理原则样......”。
9、“.....把截面的剪力设计值比非抗震时乘以的折减系数。但由于般情况下,柱的轴压力比较大,这种压力对于柱出现塑性铰后对构件的抗剪性能偏有力,按照这种思路,柱采用和梁样的折减似乎不大合理。墙抗震时,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的试验资料,仅仅是采用对非抗震的抗剪公式对混凝土项和钢筋项都采用了的折减系数,同时,为防止斜压破坏,采用限制剪压比的办法......”。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