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研究的开展,对于如何有效地控制或调整人类活动去适应地 质环境条件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谋求地质环境良性演化与实现人类最大的 社会效益环境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保障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 安全岛评价 六七十年代,李四光教授曾提出在活动构造带内选择相对稳定的安全岛 作为工程建设基地和场址的重要论点。这论点已被较多事实所验证,如 年宁夏海源级大震,在震中区内出现烈度Ⅶ度的地方,如极震区中的袁家窝 窝,清朝同治年间所掘的土窿口处仅有轻微的破坏,相当于烈度Ⅶ度又如 年月日唐山级大震,在极震区中存在烈度Ⅵ度区,房屋震害率仅 。更令人注目的是位于极震区内的凤凰山顶的亭阁建筑物,震后仍巍然峙立, 未遇破坏。这种高烈度地区,出现低烈度异常,如果不是由于建筑物本身材料 结构因素所左右,而仅仅是地基岩土体介质结构因素的影响,可以认为这 就是相对稳定的安全岛。反之......”。
2、“.....则可称之为 危险区。如距唐山市约余公里的乐亭县滨海地区烈度等震线不超过Ⅶ度, 但发生了地陷地滑和地裂等系列严重震害。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工程建设地区,在内外动力以内力为主的综合作 用下,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以及这种稳定程度与工程建筑之间 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胡海涛,。通过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分析评价,最终获 得相对稳定的安全岛作为工程建设的基地和场址。 安全岛相对稳定地块选择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选址,进行地震地质 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的种指导思想,并在多处重大工程如青藏铁路广 东大亚湾核电站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规划选址中得到广泛 的应用。 其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要指标评价法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法和区域稳定 专家系统。主要成果有殷跃平等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易 明初等年编制的长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图和全国区域 地壳稳定性评价图。 二地质安全评价 汶川地质安全评价 年月日......”。
3、“.....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时,需要寻找具有地质安全的和定水土资源保障的 城镇恢复重建和民宅恢复重建用地,以保证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为此, 年月底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了灾后重建规划研究组,按照国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需要,全面收 集利用各重灾县已有地质资料,开展四川省个极重灾县地质安全评价水土 资源保障程度论证以及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估,为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提供地质 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方面的科学依据。 评估的基本思路是以灾后重建安全第水土资源保障为前提,遵循自然地 质环境规律和地质安全相对性的原则,首先从地形地貌活动断裂和区域地壳稳 定性地质灾害危险性特殊不利的地球化学背景等方面,做出灾后重建规划的 地质安全评估其次,进行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保障程度论证进而做出灾后重建 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提出基于地质条件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的灾后重建规划 建议。 地质安全性评估分三个步骤,第步按照票否决原则......”。
4、“.....选择地形坡度地表高程地质灾害活动断裂斜坡稳定性特殊不利 地球化学背景等指标,对评估区符合条件的区域直接划为不宜建区,其余区 域化为可能的建设区。第二步,在可能的建设区进行地质安全性评估, 选择地形地貌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斜坡稳定性等评价指标, 按照取差原则进行评价,将可建区划分为相对安全区次安全区和不安 全区。第三步对提高安全性的治理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将不安全区 划分为次安全区和不安全区。 主要结论是个重灾县总体上地质安全性较差。县乡镇场址 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沿革选择出来的,除个别城镇需要异地建设外,经过地灾治理 大多数乡镇场址是可以恢复重建的。主要建议开展活动断裂详细勘查与 评价,确定活动断裂带位置,厘定断裂两侧的避让距离,制定相应的建筑物抗震 标准。尽快开展重要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加强监 测预警。最大程度减少强降雨和余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5、“.....初步选定老城区瓜咱坝和杜坝村沙川坝为居民安置地。 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 近年,已形成大量基础地理测绘国土资源大调查基础地质调查等地质环 境调查工作成果。 为减灾防灾全面提升国土整体的调查研究程度和水平,原地质矿产部从 八五开始,以省市区为单元,先后在全国不同地区部署了以地质灾害 为主的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至年底,万环境地质调查完成 了除天津重庆外省区市万的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全国以省 为单元的环境地质背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初 步查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遇到和诱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 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万环境地质调查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以省区市为单元编制了环境地质图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 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预测图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 等系列成果图件以万比例尺为主,其中部分省市建立了数据库。 年以来......”。
6、“.....调查灾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 缝等,截止年,共进行了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的调查与区划工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已完成个县市信息系统的集成和综合研究。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陆续开展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 究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与地下水监测与研究成果汇总集成 杭嘉湖地区地面沉降与地下水监测与研究成果汇总集成上海地区地面沉 降地裂缝与地下水监测与研究成果汇总集成等项目,形成系列成果和图件。 国家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专项,每年汇总全国主要城市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 和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并编写分析报告。生态环境地质指标研究从各种生态环 境问题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出发,建立了影响状态后果模型,并分别建立了 调查指标体系。 年起,每年发布地质环境公报和地质灾害通报反映年度地质 环境大事件。 四存在问题 以往地质安全评价尚未形成综合成果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质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综合评估等成果......”。
7、“.....虽然初步形成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也为灾后重 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尚未形成综合成果,致使我部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成果显示度不够。 全国地质环境安全现状评价分区尚未开展 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种表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大气候环境评价等,全国地质环境 安全现状评价分区是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区划的部分。目前,全国地质 环境安全现状评价分区尚未开展,评价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分级等都没 有开展研究。 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尚未建立 由于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刚刚起步,什么是地质环境环境安全还没有提出,地 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尚未建立。 全国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样,由于各地区地质环境不同,国土开发需求不同, 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和内容也不相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为各级政府的决策 服务的,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
8、“.....应着重于其整体性和综合性。类似地,当我们着 眼于从个省个县个乡甚至个村的角度来研究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时, 所需要知道的情况就更加具体更加细致了。因此,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需要假以时日进行深入的探讨。 重大地质安全事件形成条件复杂,不确定性特征突出 通过地震极震区中存在房屋震害率低的现象,提出在活动构造带内选择相对 稳定的安全岛作为工程建设基地和场址的重要论点。通过汶川地震中次生地 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惨重的事实,开展地质安全与水土保障程度评估以及资源环境 承载力评价工作。都是从重大地质安全事件研究入手的。 但是,由于控制和影响重大地质安全事件形成条件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 性。有些重大地质事件形成机理尚需要进步认识。因此,本项研究工作也具有 定风险。 总之,地质环境安全有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不论是概念的统,构建指标体 系,研究方法的改进,还是评价的标准化,地质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等都有 待进步探索......”。
9、“.....选择不同地质环境典型区,建 立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为国 土规划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阶段目标任务 第阶段年 收集整理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或承载力评价成果,开展国内外文献研究,梳理 评价的主要指标和评价方法,建立区域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的初步框架,结合 国土规划的需求调研,研究提出评价指标选取和评价分区的初步工作流程,研究 编制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方法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年 梳理和筛选重大地质环境安全事件和问题,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建立 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宏观评价指标,制作全国尺度的评价图层,在 地形地貌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工程地质稳定性地下水环境等 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用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对全国地质环境安全现状进行综合 评价和分区,结合国土规划需求,提出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建议......”。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