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文库

返回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

格式:PPT 上传:2022-06-24 19:56:19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修改意见稿

1、“.....又不愿意见他,神龙见首不见尾,似乎闪烁其词,已经像个笔记小说了。从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论语的写作技巧是很高明的。我们讲孟子。孟子共是七篇。它是儒家的第二位大师孟子跟弟子共同编集的,虽然它还是语录体,跟论语差不多,但是三言两语式的独白越来越少,而对话越来越长,有些已经向专论体过渡。这七篇的题目是的词语,比论语的题目有进步,论语的题目根本不懂,不成意思。“学而”第,“学而”根本不是个词,孟子篇名是名词,说明有进步。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曾经是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是孔子的第四代学生。他和孔子样周游列国,不曾做官,终身以教育为职业。在政治上,孟子是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君犯了错误,反复劝谏而不听,大臣可以撤换君主,这个很大胆。他把君臣关系看成是相对平等,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的义务,他要求统治者“保民而王”“使民以时”,批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这种不平现象,他主张要使老百姓有恒产,就是固定的产业。要实行井田制......”

2、“.....孟子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认为每个人心里都具备仁义礼智等观念的萌芽,人性本善。有人为恶,是由于不扩充善心,而只要发扬本性,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对文学艺术发表了不少见解,他提倡对诗歌的评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要求做到“知人论世”,要求“知言”,要“养气”,这些对后来的文学艺术都有很深刻的影响。他还主张与民同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还认为人有共同的美感,“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主张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不可偏废,这些观点影响都无比地深远。孟子的艺术特点孟子的散文艺术特点长于辩论孟子是当时的“好辩”者,“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这本书具有辩论性,言辞机敏气势雄健感情充沛,锋芒毕露,跟论语那种雍容纡徐的风格有所不同。最长的篇就是齐桓晋文之事这章了,齐桓公本来是想学点霸术,孟子却宣扬王道,他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从容陈辞步步逼进,开始以齐王不忍以羊衅钟为由,说明齐王有不忍之心,然后说有这个心就行了,行王道,只要把你这个不忍心扩充就行了......”

3、“.....非不能也。”然后又连连举些问题,提些怪问题,逼得齐王承认你现在想的是什么呢就是想统中国成为天子,然后孟子就马上指出,你照你现在所说的和你想的越来越远,达不到目的,反而有害。因为你齐国只有天下九分之,以服八,那是不可能取胜的,你想成为天下的天子,只有行王道,不能依靠武力行霸道,这样系列的陈辞说理之后,齐王终于明白要行王道,不能以力服人行霸道,只好乖乖地向孟子请教。这文章虽然是对话,但是跌宕开合,铺张扬厉,波澜曲折,摇曳多姿,比喻精采,很能引人入胜。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跟其他各家展开激烈辩论,农家,墨家,还有告子,纵横家,这些都展开辩论。特别是跟农家许行之徒的辩论,很有意思。个儒家之徒陈相,见农家就弃儒学农,并且向孟子宣传,农家的主张是君民并耕而食,就是君王和老百姓都起劳动干活。那孟子要批驳他,他先问许行,吃饭穿衣的东西是哪儿来的不是自己种的,交换的,然后问,为什么不去自己种呢回答说,不可能每个事情都自己做。然后孟子抓住这句话就说“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4、“.....他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就是供人吃饭的,就是吃别人的饭的,这是天下的通义。就说明劳心劳力的分工,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别。然后引用历史上尧舜帝王为例,说明要处理国事是不可能同时参加劳动的。孟子在与人辩论中展现出来的风采孟子强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要分工,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地位有不同,这是对的。社会没有分工就不可能进步了,但是特这番话后来就为封建剥削者辩护,有这种可能。以致在六七十年代受到猛烈地批评。现在看来,孟子的愿意并不是错的,后来的利用不应该归罪于孟子,强调社会分工应该是正确的。这篇文章层层剥笋,由近及远,使论证自相矛盾,然后抓住破绽,全力批驳,最后讲自己的正面意见,不但详细的表现了论敌双方的思想观点,而且体现出互不相让的辩难气氛,处处体现出种咄咄逼人的锋芒。孟子的散文艺术特点之二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浅近平易而又生动活泼......”

5、“.....取材大多是人们身边的生活现象和直接经验,他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比喻。比如对梁惠王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对于好乐的齐宣王说“臣请为王言乐。”用音乐作比喻。对带兵的平陆大夫则以“子之士日而三失伍”用这个为比喻。孟子有些寓言其实就是扩大的比喻,子的说法。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他做了皇帝以后,叫人读孟子给他听,读到孟子说君子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老国君看大臣像土芥,那个大臣就把君主看成是仇敌。他就大为生气,怎么可以这样他不光生气,还要停止孔庙里的孟子的祭祀,因为历代孔庙里头都要祭孟子,他要把孟子的牌位撤下来,说孟子不配,甚至于把孟子那个书,就是我们讲的孟子那个书了,里头有些篇章要删掉,如刚才说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还有批评君主的•话,朱元璋都很恼火,要删掉。当时是拿“四书”作为考试的题目的,八股文都是拿“四书”出题目的。他就规定,孟子有些话不能做题目,大臣们就反对了,有个大臣就说,你要是把孟子的牌位撤下来,我就以身体来挡住孟子的牌位,朱元璋就大怒......”

6、“.....我就用箭射你,闹得不可开交。可见孟子在后世帝王心目中很不顺眼,也可以说明,这就是孟子思想的积极性和形象的感染力。就是我刚才说,孟子本身就是个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当然补充句,论语里的孔子也是个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孟子散文对于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唐宋古文运动,韩愈是以孟子继承人自居的,称赞孟子的文章醇乎醇者也而荀子的文章,他说“大醇而小疵”,荀子不如孟子,柳宗元讲如何学写文章,就主张“参之孟荀以畅其气。”参考孟子和荀子,使它的气势畅通。在宋代,苏轼的父亲苏洵最喜欢孟子,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苏批孟子,也有人说不是他批的了。王安石也喜欢孟子,而且为孟子作注,他的文章气势也学孟子,从南宋以后,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再加上礼记当中的这两篇文章,就合称为就成为读书人的必读教科书。自从那个时候以后,小孩子读三字经百家姓之后,就要开始读四书,四书就是指这本书,这里要说明下,论语可以叫本书,孟子也可以叫本书,大学中庸实际上不能叫书,只能叫文章,因为它字数很少。下边我们就顺便来讲儒家著作当中的另本书礼记......”

7、“.....礼记有两种,种叫大戴礼记,十三经注疏那里头就叫礼记,实际上古人说叫大戴礼记,它是汉宣帝时候个叫戴圣的他编的。共四十九篇。还有另外本,不在十三经注疏里头,是戴德编的,叫小戴礼记,这个礼记,我们讲就是十三经注疏这个礼记了,它是部关于礼的论文集和资料集,这四十九篇,篇幅都比较长,它的作者不是个人,也不是个时代写的,其中大多数是战国时期的人,出自儒者之手,战国后期,少数的是秦汉人所增益,所以现在有的书讲先秦文学不讲礼记,有的讲哲学史把礼记放在汉代来讲,我的看法,应该是大多数作品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中揭示的道理这里不能多讲了,我想主要讲它其中的几篇文章,特别是有几篇文章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比如礼记有个礼运篇,其中有段话是假托孔子的话,很有名的,这样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己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8、“.....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文章中提出“天下为公”的口号,把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劳动,共同幸福的大同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这是很了不起的。孙中山曾经把这段话写下来,在解放前我们许多学校都可以看到写在大门口,或者是屏风上。大同社会后来影响了很多人。这篇文章在大同世界的下面又提出了“小康之治”,那是进入大同世界之前的个初级阶段。我们今天所说的,我们现在要达到小康社会,“小康”这两个字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这篇文章里来的。我们下步才能进入大同世界,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那是无与伦比的,那么这个文章写作,也是雍容大雅层次分明,富于气势的,是篇好文章。四书至于大学和中庸,似乎是哲理文,大学篇和中庸篇,为什么编成四书呢大学有的人认为,大学是曾子所写的,曾子是孔子的学生,这篇文章是不是曾子写的,那还有待考证,这篇文章不长,它其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很重要,在开头,就提出三纲,这个三纲和后世那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不是回事。这个三纲是指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有八目......”

9、“.....作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目标,这个八目我解释下,“格物”那就是研究事物,接触实际,这是第步。第二步“致知”,就是寻求知识,通过接触事物得到知识。“诚意”就是要进行思考,诚心诚意地思考,心要诚,就是认真思考。“正心”心要正,排斥物欲。“修身”就是要好好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齐家”家庭要和睦。“治国”然后治理国家。最后“平天下”,使天下太平。就是士大夫处世就要这样,步步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八目对中国知识分子是影响极大的,后面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就简称为“修齐治平”。我认为这是大学篇的精华名篇,大学篇同学们要记不住不要紧,把八目记住了是最起码的。中庸中庸篇为什么放在四书里呢,旧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做的,这样的话孔子曾子子思到孟子这四个人就连起来了。中庸篇哲学意味更浓,它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提倡“诚”,我们现在讲诚信为本,这个“诚”是中庸篇的中心,它不但认为个人格道德的概念,而且认为是世界的本源,把这个“诚”提得很高......”

下一篇
温馨提示:手指轻点页面,可唤醒全屏阅读模式,左右滑动可以翻页。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1)
1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2)
2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3)
3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4)
4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5)
5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6)
6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7)
7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8)
8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9)
9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10)
10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11)
11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12)
12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13)
13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14)
14 页 / 共 34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 论语 和 孟子 ppt课件1.ppt预览图(15)
15 页 / 共 34
预览结束,还剩 19 页未读
阅读全文需用电脑访问
温馨提示 电脑下载 投诉举报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

  • Hi,我是你的文档小助手!
    你可以按格式查找相似内容哟
DOC PPT RAR 精品 全部
小贴士:
  • 🔯 当前文档为PPT文档,建议你点击PPT查看当前文档的相似文档。
  • ⭐ 查询的内容是以当前文档的标题进行精准匹配找到的结果,如果你对结果不满意,可以在顶部的搜索输入框输入关健词进行。
帮帮文库
换一批

搜索

客服

足迹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