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的事情。孔子回答说“君王尽君王的责任,臣子尽臣子的责任,父母尽父母的责任,子女尽子女的责任。”齐景公说“说得好!如果真的君王不尽君王的责任,臣子不尽臣子的责任,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子女不尽子女的责任,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文本感知孟子认为“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孟子说“夏桀殷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他们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天下的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天下的百姓有办法得到百姓的心,就得到百姓了得到百姓的心有办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样是很自然的。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木赶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之主谓间,取独。与为,替。尔也如此罢了。“耳”。走圹獭ă驱爵通“雀”鹯ā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现在天下诸侯暴虐无道,如果有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即便不想成就王业,也是做不到的。现今的国君以前没做过赢得民心的事情而想成就王业,就像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三年的艾草样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久病者如果不事先积攒下些治病的艾草而总是猝然间去找三年的陈艾,那么辈子都不会得到。国君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以至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诗经大雅桑柔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三年之艾淑ū胥ū溺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熟读第则选文,讨论重点研读孟子认为在当时形势下“王天下”是容易还是困难实施方法外部条件内部动力“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犹水就下兽走圹。”“诸侯为之驱民”易易难久病求艾苟不志于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君之好仁孟子认为怎样才可“得天下”怎么会“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读解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个是民心问题,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的高度。仁政得民心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长于譬喻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纣,是像獭鹯样的暴君,直指时弊,针见血。语言特色㈠㈡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喻今天之国君平时不践履仁不实行仁,却想着称王天下,那么终身都会有丧失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的指出了不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长于譬喻语言特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层层推进,指出了得到天下的根本途径,气势磅礴,语调铿锵,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善于排比语言特色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君轻民贵二君暴民反三君仁民归小结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说“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件事吗”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万章说“这样的话,那么舜拥有天下,是谁授予他的呢”孟子说“是天授予他的。”万章问道“天把天下给舜这件事儿,是说天耐心恳切地任命他叮嘱他吗”孟子回答“不是的。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诸之乎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又问“天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舜,是怎么样回事儿啊”孟子说“天子能把人举荐给天,但不能使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举荐给天子,但不能使天子把诸侯的封国和人民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举荐给诸侯,但不能使诸侯把大夫的封地和人民给这个人。从前,尧向天举荐舜而天接受了他,把他显露给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说“请问尧向天举荐舜而天接受了他,把他显露给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是怎么样的呢”孟子说“让他主持祭祀而百神享用了祭祀,这是天接受了他让他主持事情,事情处理得很好,而百姓安于他的治理,这是百姓接受了他。天亲附他帮助他,百姓亲附他帮助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舜帮尧处理国政长达二十八年,尧驾崩以后才即天子之位,不是靠人力能做的,是天帮助他的结果。尧驾崩,三年丧期完毕以后,舜躲避尧的儿子到南河以南为着使他能够继承天下。但是天下诸侯朝见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用歌唱或言辞等赞美歌颂人的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啊。然后舜回到国都,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如果舜强行住进尧的宫室,逼走尧的儿子,这样的话就是篡位,而不是天把天下给了舜。泰誓说天视由我百姓视,天听由我百姓听。说的就是这道理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文本感知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代的君权是由上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下由天天从民天下由民天意即民意,民为贵。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说“宣扬仁的言论不如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更能够深入人心,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好的政治比如实施好的法度禁令等百姓怕他,好的教化比如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等百姓爱它。好的政治赢得了百姓的财,好的教化赢得了百姓的心。”文本感知“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得民心之法善教民本仁政导语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今天我们就学习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社稷粢盛ī汤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ă驱爵鹯ā三年之艾淑ū胥ū溺谆谆ū践暴之于民朝觐讼狱讴歌ō篡荐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说“庶民最重要,土神和谷神居第二位,国君不重要。因此赢得了庶民就做天子,赢得了天子就做诸侯,赢得了诸侯就做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土神和谷神,就重新立个贤君。用来祭祀社稷的全体的牲畜如全羊等已经是又肥又壮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并且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社稷。”社稷粢盛ī文本感知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可以改立更换,国家也可以重立,只有老百姓是不可动摇的。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是“得乎丘民”。所以,百姓最为重要。•这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齐宣王说“臣杀害君,可以吗”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即贼和残叫做独夫。我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诸之乎传传记贼仁指灭绝人性暴虐无道的行为。贼,伤害。贼义指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行为。•齐宣王之问实为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里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而孟子首先做个界定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夫独夫,而诛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的行为不存在弑君的问题,即贼害仁义,丧失民心就可
温馨提示:手指轻点页面,可唤醒全屏阅读模式,左右滑动可以翻页。
第 1 页 / 共 32 页
第 2 页 / 共 32 页
第 3 页 / 共 32 页
第 4 页 / 共 32 页
第 5 页 / 共 32 页
第 6 页 / 共 32 页
第 7 页 / 共 32 页
第 8 页 / 共 32 页
第 9 页 / 共 32 页
第 10 页 / 共 32 页
第 11 页 / 共 32 页
第 12 页 / 共 32 页
第 13 页 / 共 32 页
第 14 页 / 共 32 页
第 15 页 / 共 32 页
预览结束,还剩
17 页未读
阅读全文需用电脑访问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
1、该PPT不包含附件(如视频、讲稿),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有的文档阅读时显示本站(www.woc88.com)水印的,下载后是没有本站水印的(仅在线阅读显示),请放心下载。
3、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打印。
4、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5、该文档为会员上传,下载所得收益全部归上传者所有,若您对文档版权有异议,可联系客服认领,既往收入全部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