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或其他版本)高中语文必修(或选修)教材,是《战国策·齐策一》中的经典篇目。文章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巧妙讽谏齐威王,使其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古代谋士的智慧与君主的胸襟。其语言精炼,叙事清晰,说理透彻,运用了由小及大、类比推理的劝谏艺术,深刻揭示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之道和“战胜于朝廷”的政治智慧。学习本文,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更能提升其思辨能力,理解古代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或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但对《战国策》这类史传散文的叙事特点、劝谏艺术以及深层思想内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同时,学生对“讽谏”这种特殊的政治沟通方式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如“私”、“畏”、“求”)可能缺乏直观感受。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生活体验,理解邹忌劝谏的巧妙之处和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如“修”、“孰”、“私”、“蔽”、“间”、“期年”等)、虚词(如“之”、“而”、“于”等)和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忌不自信”)。
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邹忌的智慧、齐王的明达)。
学习并掌握邹忌“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劝谏艺术。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理解内涵。
运用问题驱动法,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邹忌劝谏的逻辑链条和艺术魅力。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兼听则明”道理的普遍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邹忌善于自省、勇于进谏的智慧与责任感。
体会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明君风范。
领悟“广开言路”、“兼听则明”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开放包容、善于听取意见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分析邹忌劝谏的艺术手法(类比说理)及其成功的原因。
把握“王之蔽甚矣”和“战胜于朝廷”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私”、“畏”、“求”三种心理如何导致“蔽”,并体会其普遍性。
领悟“战胜于朝廷”所体现的治国智慧及其现实意义。
五、 教法学法
教法: 主要采用诵读法(整体感知)、问题驱动法(引导思考)、讨论探究法(深入理解)、点拨启发法(突破难点)相结合。
学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疏通文意)、合作探究(讨论问题)、圈点批注(记录思考)、联系实际(深化理解)等方式进行学习。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约5分钟)
提问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发现领导或长辈犯了错误,你会如何指出?直接批评可能会引起反感,有没有更巧妙的方式?”
引出课题: 古代有一位叫邹忌的谋士,他用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就让齐威王欣然接受了批评,还颁布了鼓励进谏的法令。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在这里是“委婉劝谏”的意思。让我们一起看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约1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标记疑难字词。
教师或听录音范读: 正音,注意节奏和语气。
小组合作: 分组讨论,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如“修”、“孰与”、“私”、“蔽”、“间”、“期年”、“闻寡人之耳”等)。
师生互动: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共性问题,抽查重点词句翻译,确保学生基本理解文意。
梳理情节: 提问: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明确:比美受蒙蔽 -> 悟出道理 -> 入朝进谏 -> 齐王纳谏 -> 政治清明)
(三)精读探究,品味艺术 (约20分钟)
聚焦“比美”事件:
提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是如何回答的?邹忌最终得出什么结论?(妻、妾、客皆言徐公不及己;自视不如,悟出“私”、“畏”、“求”)
讨论: 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三个人的答案都一样,但原因却不同?这反映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心理:偏爱、畏惧、有求于人)
追问: 邹忌“暮寝而思之”说明了什么?(善于自省、有反思精神)
剖析“讽谏”艺术:
核心问题: 邹忌是如何将“比美”这件事与齐王的处境联系起来的?他的推理过程是怎样的?
引导分析: (板书或PPT展示类比结构)
自身:妻私我 -> 美我
妾畏我 -> 美我
客求我 -> 美我
结论: 我受蒙蔽(“王之蔽甚矣”)
齐王:宫妇左右私王 -> 蔽王
朝廷之臣畏王 -> 蔽王
四境之内求王 -> 蔽王
提问: 邹忌的劝谏妙在何处?(以小见大,由己及人;类比推理,逻辑严密;委婉含蓄,易于接受;从对方利益出发,切中要害)
小结: 这就是“设喻说理”或“类比推理”的劝谏艺术。
理解“纳谏”与“胜利”:
提问: 齐王的反应是什么?(“善。”)说明了什么?(虚心、明智)
分析: 齐王下令的内容和奖赏等级说明了什么?(鼓励不同形式的批评,态度真诚)
讨论: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进谏情况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政策有效,问题逐步解决,政治日益清明)
探究难点: 如何理解“战胜于朝廷”?(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政治清明、民心所向,使别国心悦诚服来朝。强调内政修明是强国之本。)
(四)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约8分钟)
讨论: “王之蔽”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如:领导听不到真话、信息茧房、阿谀奉承等)我们该如何避免?
思考: 邹忌的劝谏艺术对我们与人沟通(如劝说父母、老师、朋友)有何启发?(注意方式方法,换位思考,以理服人)
总结: 文章启示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才能不断进步。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约2分钟)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掌握了文言知识,更领略了邹忌高超的劝谏艺术和齐王虚心纳谏的胸怀,理解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和“战胜于朝廷”的深刻道理。
作业:
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知识。
(选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从邹忌劝谏或齐王纳谏中得到的启示。
七、 板书设计
深色版本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一、 比美悟“蔽” (生活小事)
妻 -> 私我 -> 美我
妾 -> 畏我 -> 美我
客 -> 求我 -> 美我
结论:吾受蒙蔽
二、 类比进谏 (智慧说理)
齐王:私、畏、求 -> 蔽
结论:王之蔽甚矣! (设喻说理,以小见大)
三、 纳谏兴邦 (明君风范)
下令:面刺 -> 上赏
上书 -> 中赏
谤讥 -> 下赏
结果:门庭若市 -> 间进 -> 无可进
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内政修明,不战而胜)
设计意图: 板书采用框架式结构,清晰呈现文章的三个核心部分(起因、劝谏、结果),突出“类比推理”的逻辑链条和“战胜于朝廷”的主旨,关键词醒目,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温馨提示:手指轻点页面,可唤醒全屏阅读模式,左右滑动可以翻页。
第 1 页 / 共 10 页
第 2 页 / 共 10 页
第 3 页 / 共 10 页
第 4 页 / 共 10 页
第 5 页 / 共 10 页
第 6 页 / 共 10 页
第 7 页 / 共 10 页
第 8 页 / 共 10 页
第 9 页 / 共 10 页
第 10 页 / 共 10 页
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
1、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有的文档阅读时显示本站(www.woc88.com)水印的,下载后是没有本站水印的(仅在线阅读显示),请放心下载。
3、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打印。
4、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5、该文档为会员上传,下载所得收益全部归上传者所有,若您对文档版权有异议,可联系客服认领,既往收入全部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