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也是中原民俗文化有别与草原游牧民族民俗文化或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个标志性特点。二社会性中原民俗文化社会性中原民俗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原文化在岁时节日制度礼仪民间体育特色节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内容和特征。中原民俗节日中原地区的节日大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二月二清明端午七月初中元节乞巧节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先从冬天的节气说起。腊八这天都喜欢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做芝麻糖,三十晚上要祭祖吃饺子,家人在起守夜。在除夕前其实还有系列活动,用顺口溜说出来清清楚楚二十三祭灶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敲锣鼓,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吃饺子。初早上点上火就可以做饭了,初二开始串亲戚,先是成年的外甥去舅舅家,初三是干儿女去拜干爹干妈,初四是女儿回娘家,初五对农村妇女是很重要的节日,这日不动刀剪不干活。初六之后就按自家的习惯去串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2、“.....与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合称三元,又称元夕,都含有第月圆之夜的意思。二月二被尊为土地诞辰,例有祀神之举,又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农村的妇女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了龙体。清明节都要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接下来可说的就是端午节了。端午又称端五端阳重午重五等,中原民间直接说五月当五。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五色线和香袋。这天,所有的小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都被系上了有五种颜色配起来的线绳,还要戴上用五色线串起来的香袋,香袋是用花布缝制,有的还绣上精美的图案,被做成各种形状,里面装的是香料。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节日起源于中原。这个节日在贫民之家也很受重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出嫁的女儿都要归省,为母亲送去月饼等物。中秋节晚上是重要时间,祭月祭祖,然后全家人团坐就餐。婚丧生育习俗中原人家婚礼甚为讲究......”。
3、“.....男子娶亲时,要准备几十公斤的猪肋条或猪后腿肉,给女方送去,俗称离娘肉。新娘的嫁妆中必带种事先由娘家准备好的随身饭。迎亲这天,迎亲队列前导是四根三眼铳,随后是四盏贴有双喜的大纱灯,象征着喜庆吉祥。八面锣鼓响彻云霄,五匹高头大马上坐着新郎伴亲送姑等显要人物,二班唢呐吹吹打打,唢呐后是顶朱红八抬大轿,上坐凤冠霞帔的新娘,最后是娘家人的米面盒等各种陪嫁之物。进婆家门后新娘子要坐在床上,豫西带还要用被子把新娘裹起来,盘腿坐着,膝上放两个大馍,希望以后的日子轻松富足。闹洞房的孩子都会往床下钻,床下放有新罐,里面装着花生枣子桂圆糖果硬币等,预示着早生贵子,吃穿不愁。拜堂的礼节大同小异。新婚的当晚,闹洞房的人散去后,新房内必然留下个年轻的小伙子,晚上睡觉,三人起,俗称压床,来年就有希望生个大胖儿子。第三天新婚夫妇去女方家认亲,也叫回门。回门时,新郎新娘必须走迎亲时的那条路......”。
4、“.....不论什么礼物,定要四种。葬礼葬俗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易,但在广大农村,对于正常死亡的人,活着的后人,不仅恪守当地流行的葬礼,更重要的是还要遵从流行的葬俗。可以说,与丧葬有关的礼俗仪式,其制度性尤为明显和突出。人不能超出礼俗之外,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因为礼俗和习俗是群体性的,由群体传承,群体认同的,你对祖先不敬,那你在生活的群体中就会遭到非议,心灵上道义上时时受到无法排解的谴责,严重的,甚至不能在此生存下去。葬礼和葬俗,作为种社会制度,看起来是无形的,但其约束力是非常强大的。中原地区的生育习俗很特别。孩子出生后,女婿去丈母娘家报喜,报喜分大喜和小喜,大喜是生了男孩,小喜是生了女孩。报大喜和小喜送的礼物是不同的。信阳带有送公鸡和母鸡的区别,豫西洛阳三门峡带有大喜送油条小喜送油饼之分,岳母回礼,男孩给布背心,女孩给手巾,均捎带鸡蛋。中原地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惯......”。
5、“.....把六十作为祝寿的起点,六十岁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每十年称作大寿,都要举行庆祝活动。亲戚朋友来祝寿,儿孙要磕头拜寿,中午饭主食以面条为主,为长寿面。父母到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的年龄,儿女,特别是出嫁的女儿要为父母送去特别的寿礼,六十六,娘吃闺女块肉,出嫁的女儿定要给寿诞的父母送去块猪肉,这块肉象征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块肉,女儿长大了,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中原地区在老人过这两个生日时,儿女买条活鲤鱼,吃了鲤鱼窜窜,坎儿也就过了,以后就会太平无事了。豫南有些地方要炖寿鱼,炖鱼时不能翻动,待鱼汤煮成白色鱼肉化在汤里时,将鱼汤盛出让老人喝,然后把鱼骨架放在河中顺水漂走,这样老人的灾祸就可以免除了。民间游艺习俗正月十三河南宝丰还要举行闻名远近的马街书会,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便负鼓携琴云集马街......”。
6、“.....却是艺人心中的圣地。不论是曲艺名家,还是乡村艺人,到马街说唱,是种化不开的情结。艺人们说书亮艺,以书会友,切磋技艺,争当书会状元。无论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溪畔河边,沟坎连着沟坎,戏台连着戏台,书摊挨着书摊。艺人们或脸对脸或背靠背,打起简板,拉起胡琴,倾刻便陶醉其中了。在这神奇的乡音大舞台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有人听时神采飞扬,无人听时自得其乐。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风刮不走,雨打不散,千余台书摊汇成个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他们说古道今,唱者如在梦里,观者如痴如醉。在千把胡琴,万双简板的颤动中,艺人些政府领导片面认为遍地开花,就是市场繁荣,结果放任自流。三进步保护和利用中原民俗文化,加快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往往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范畴,即使进行田野作业,也总是围绕课题进行纯学术探讨......”。
7、“.....多半在企业市场圈子里开展活动,很少与从事研究的专家学者交往。学者专家缺少商品意识经济观念厂长经理缺乏学术品位文化观念。学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形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怎么也挨不到块,文化与产业两相分离,多自的现象,产生了不少弊端,直影响到今天。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伟大变革时期,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面对着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面对着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文化研究与产品开发如何结缘,取长补短,如何开拓民俗文化产业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增强文化事业的造血功能,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摆在广大民俗文化工作者面前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个神圣使命。转变观念,提高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思想认识民俗文化产业化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实质是个否定旧习,超越自我的复杂过程......”。
8、“.....观念陈腐,认识落后,意志衰退,无所作为,还谈什么开发产品凭什么开拓市场,可见提高认识,换洗脑筋,转变观念是实现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先决条件。首先,跟上形势,认清民俗文化产业化的迫切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猛烈冲击企业和市场,也猛烈冲击文化和思想。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管你是否愿意前进,而是迫使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否则就会落后挨打。目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正进入攻关阶段,正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推进,这对中西部各省市都是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对于处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等省更是百年难遇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形势喜人又逼人,正确的态度只有急起直追,以新的姿态,迎接挑战。振兴地方经济是各地人民的共同心声,振兴地方经济必须振兴民俗文化产业,因为民俗文化及其产业化,是地方经济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个民俗文化工作者......”。
9、“.....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其次,克服畏难情绪,认识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必要性。实现民俗文化产业化并非朝夕轻而易举的事,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的精神状态办不成任何事情。文化研究与产品开发两相脱节各自分离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必须得到改变,换言之,不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不开拓文化产品市场,文化研究工作者永远富不起来,只有与清贫相守,甚至难以生存。可见,文化工作者要走出困境,摆脱贫瘠,出自幽谷,迁入乔木诗经小雅伐木,就必须克服畏难情绪,保守思想,坚定开发产品的决心,这是文化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再次,增强信心,看到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可能性。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人类正在步入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