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其处各司其事,世代相承,避免发生混乱。
最后,在诸侯国实力增长的同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通过打着尊崇周天子的名义协调各诸侯国的矛盾,打击周边的异族部落,来实现中原秩序的稳定,从而以实力彰显德行,获得各诸侯国的服从。
不难发现,管仲的法家思想并非是摒弃儒道,单纯主张严刑峻法,而是在种程度上吸取了儒家仁政与德治主义的伦理观念,以及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的思想,既恢复了西周时期的安定秩序,又在定程度上恢复了夏商时期的霸主格局。
正因如此,管仲富国强兵的伦理思想引领了整个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争霸格局与各国性诸侯王均被消灭或者撤销。
然而,接下来刘邦并没有把王国的土地变成郡县,而是将自己的兄弟和子侄派往各地为王,先后分封了位同姓诸侯王,用以拱卫中央政权。
为了保障这体制的长期运行,刘邦与大臣杀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但好景不长,汉文帝年公元前年和年公元前年分别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谋反事件,汉文帝面对的严峻形势与当初的刘邦颇为类似。
为了缓解和消除帝国面临的巨大危机,梁怀王太傅贾谊呈上了自己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见解,这便是著名的治安策。
透过歌舞升平的表象,贾谊看到了帝国潜藏的类巨大危机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可为流涕者,可为长太息者。
其中首当其冲可为痛哭者指的就是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
贾谊认为强大的诸侯王的存在从根本上破坏了君尊臣卑的伦理纲常,无疑会造成国家的混乱。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即通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式,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才能够明确君臣之礼。
遗憾的是,当时汉朝中央政权所直接管辖的区域,不管是土地人口还是财富,都无法与众诸侯王相提并论伦理思想史是门专门化通史,如果说切通史的总问题都在于通领域方面或考察对象的古今之变,那么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的总问题则在于通古今政治伦理思想之变,即澄明中国自古及今的所有政治伦理思想所形成的谱系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变化规律。
对于思想发展规律可以做两种理解种历史学的理解,认为思想发展本身存在种客观的规律另种是解释学的理解,即如果说思想发展存在种规律,那也是思想被解释的结果,或者说是被认识规律所赋予的。
我们主张第种理解。
尽管如今观念史研究与新史学研究方法方兴未艾,但我们还是认为思想与社会的互动是思想史研究的基本遵循,离开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谈思想的发展,总有被悬空的感觉。
上述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发展的几个基本规律或规律性特征,既反映了人类思想发展的般性,也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独特性。
般性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立场与方法独特性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民族差异性的客观事实。
认识和把握规律是为更好地利用规律,服务于现实与当下。
这就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进探究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规律伦理学论文萧衍。
萧衍建立南梁后,定佛教为国教。
为了推动佛教的兴盛,萧衍生花费大量的金钱在全国各地修造了几千所顶级的寺庙,同时供养了十多万名僧人,用来供奉神明,并让众人们每逢节日时都前去朝拜。
萧衍生数次舍身出家,并把大量的宫人和土地贡献给寺庙,朝中大臣们前前后后筹集了万万钱财为其赎身。
佛教在中国经过个世纪的传播,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这时南北政治统,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涌现出诸多中国化佛教,如天台宗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至此,佛教的中国化正式完成。
不过,随着佛教的日益兴盛,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亦发生过矛盾与冲突,究其原因,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伦理方面的问题,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
当时思想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末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与此同时,随着寺庙和出家僧人越来越多,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军事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通过此次会盟,楚庄王紧随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主地位被正式确认。
自此,西周春秋以来直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楚国终于成为中原承认的霸主。
之后历朝历代的史书在记载春秋霸时,直将楚庄王与齐桓公和晋文公道位列其中。
这也显示了中原文化对楚国的接纳,认为其通过学习和接受中原文化,实现了从蛮夷向华夏的转变。
到了战国时期,雄争霸力图重新建立统国家的格局愈加明显。
为了增强本国实力并且在国际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国君主对游走于列国的客卿所提出的诸如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处理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理念大都采取了开放的态度。
于是,平民出身的苏秦能够身佩国相印,联合各路诸侯共同对抗秦国主张连横的张仪能够在河之隔,数百年争战不休的秦国与魏国均出任相国。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华夏,中原文化向南延伸到了南海之滨,向北则延伸到了阴山脚下。
自此之后,正史的记载中均不再将边疆地区称呼为蛮荒之地,而是按照地理分布称之为岭南云贵陇西等,同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式发展。
两汉之际,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
由于佛教倡导的出家修行与大皆空等理念持法家富国强兵理念,先后历经代君主,至秦王嬴政最终灭掉山东国,统华夏。
尽管秦国十年之后灭亡,但刘邦在建立西汉政治体制的时候亦部分承袭了秦朝体制。
西汉武帝时期通过儒士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杂糅并吸取了阴阳行和法家等各派思想,使得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期种程度上实现了百家合的效果。
这种由董仲舒首倡,汉武帝认可的全新的以外儒内法为核心并吸取定阴阳行学说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接下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进程。
董仲舒等两汉大儒虽然奠定了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框架,但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无数次的理论挑战,特别是佛教的传入,以及明清之际西方文化开始的冲击,都显示出其在争鸣中求创新的发展轨迹。
当然,这种争鸣往往是内部性的反思,抑或是同质异体之间的碰撞,缺少外部性参照,但也不失为种思想发展的模式。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在文化变革中开放发展中国政治伦理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样,并非是完全的封闭的,而是随着整个文化的变更在开放发展。
世界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未曾中断,其中个重要的原墨家尽管能够通过守城的技术来帮助些弱小的诸侯国,然而其倡导的类似基督教无差别的爱的主张,在中国自古以血缘关系来确定远近亲疏的历史背景下注定不可能得到统治者甚至老百姓的认同,影响力同样有限。
派之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最为正统。
孔孟为了宣扬儒家主张,皆周游列国,认为统治者应当意识到与土地和军队相比,人心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
而要争取人心,依靠严刑峻法显然不如依靠恢复西周的德治主义传统,从而让整个社会和国家,实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理想境界。
不过,儒家主张看似合理,却没有为统治者解决最根本的难题,即面对敌国重兵压境,弱小国家的统治者如何通过仁政和德治来化解城破国灭的危机。
由于无法实现道德的有效性,孔孟尽管周游列国时都受到了礼遇,却始终没有真正获得各诸侯国的重用,到处碰壁。
相对于道家的消极和儒家的说教,法家的先驱者管仲则对整个天下秩序如何重新恢复,以及诸侯国如何保境安民尤其是保住宗庙和祠堂,给出了个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的全新政治伦理思想。
首先,管仲并没有否定西周以来的德治主义叔孙通征召了山东地区的诸生十余人开始起草朝廷礼仪。
在叔孙通的努力下,只见朝堂肃穆,群臣俯首。
刘邦看到此景,不由得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自此之后,秦汉奠定的礼制规范成为之后两千多年中国历朝历代奉行的基本行为规范。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之所以获得优势发展的地位,方面源于政治伦理的实用理性,另方面得益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哪怕是带有欺骗性的。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在官方与民间中协同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以性恶论和原罪论为基础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起源则是基于性善论的儒家思想。
早在上古时期,以德配天敬天保民便成为中国政治伦理的根本原则,上至天子下至微末小吏无不遵循。
尚书夏书子之歌有云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当时讽刺夏启之子太康不务朝政而被放逐,但正是这样的政治事件更能充分体现出传统政治伦理的取向,就是说当时已经形成民众百姓是国家之基社稷之本的政治伦理理念。
可见,早在上古的理念中,用来协调君臣之间官吏与民众之间的政治伦理规范就已经显现出了官方人类思想发展的般性,也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独特性。
般性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立场与方法独特性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民族差异性的客观事实。
认识和把握规律是为更好地利用规律,服务于现实与当下。
这就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并揭示其规律,为国家治理提供史鉴就是通过呈现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脉络,厘清中国政治伦理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历史进路,提炼中国政治伦理的核心价值,从思想史维度揭示我国政治伦理思想引领政治生活的机制路径。
参考文献钱穆论语新解北京州出版社,卜宪群中国通史卷北京华夏出版社,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方勇荀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司马光资治通鉴卷长沙岳麓书社,尚书邓启铜,注释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戴圣礼记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郑文宝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夏海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读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有感党建研究,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黄稼辉管仲,中国的和宗教伦理方面的问题,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
当时思想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末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与此同时,随着寺庙和




























1、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有的文档阅读时显示本站(www.woc88.com)水印的,下载后是没有本站水印的(仅在线阅读显示),请放心下载。
3、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打印。
4、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5、该文档为会员上传,下载所得收益全部归上传者所有,若您对文档版权有异议,可联系客服认领,既往收入全部归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