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反地,它正是在时间中的对象自身所包含的差异性中面对对象那永不能被完全限定下的存在流转。事实也正是如此。若抛除对思想所建构的同性对象的固执,经验中的对象恰恰是流变不息的,其唯确定的存在方式正是不是如此这般的存在。因此,这种存在流转的暂时性更恰当地刻画了对象的本质,更加凸显出对象之更本真的存在方式毕竟通过同性建构起来的对象可能只是思维的对象而已。与这种思想向度的调整相应,人的生存活动,即人与对象之间的实践活动不再是从属于抽象的同化理论,相反地,实践乃是面对对象本身的存在的。它在对象必然灭亡消逝的暂时性的存在中看到并促成对象之存在,同时也是存在本身运行的洪流它面临和触摸的不再是熟悉的被建构起来的,而是陌生的不断涌现出各种可能性的对象的存在。相应地,由这种面对对象本身之存在的实践所带动的人类历史也不再是被思想之同化行动所建构起来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历史......”。
2、“.....对此,阿尔都塞有段评价为了从这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不可避免地要认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分发达实际上同时也是德国历史不发达的表现,因而必须从意识形态的大踏步倒退中重新退回到起点,以便接触事物本身和真实历史,并正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浓雾中若隐若现的那些存在。没有这重新退回,马克思思想解放的历史就不能被理解没有这重新退回,马克思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关系,特别同黑格尔的关系,就不能被理解没有向真实历史的这退回,青年马克思同工人运动的关系依然是个谜。毫无疑问,由思想之同化行动所建构的对象的存在和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形态只是建构起来的,而存在和历史本身所内在涌动的要素远远超出了这诸种建构。换言之,这诸种建构遗失了或遗忘了存在和历史在其原初发生之处的更加丰富无比的可能性要素。因此,为了离开这些建构......”。
3、“.....以此才能接触存在本身和真实的历史。若不能跟随马克思起进行这种重新的返回,不能回到存在和历史本身所内含的与同化同行的差异性维度,我们就无法理解马克思思想的解放意义,也无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所蕴含的解放性维度。毫无疑问,康德的回答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论上的基础,此后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反思其基本原理不离康德。但另方面,这个回答也把事物的存在方式限制在概念性的存在上,概念意味着被普遍地透明地把握,事物在人的存在面前也就是透明的普遍性存在。但实情如何呢果若如此,人作为万物中的个种也是如此这般的透明的吗那被亚里士多德体察到的并在思想史上次又次地被言说着的只能处于主词的位臵上被言說,而无法放在谓词位臵上言说他者的个体存在者就没有存在位臵了吗换言之,如果承认追踪只能处于主词位臵上的存在者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根本任务的话,那么按照康德对事物之概念性存在的界定......”。
4、“.....于是,近现代思想就面临这样种根本性的窘境若承认自然科学的成就,我们就得承认事物的概念性存在方式,并且这种概念性的存在方式非常本质地刻画了事物,它是近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成就之但承认了这点,人的自由存在和个体存在本身的超越性位臵就会面临严重的挑战也正是因为这种挑战,形而上学和神学的思维方式被很多人放弃了。对于如何克服这种窘境,康德给出了自己的方案,这也是大家熟知的现象与物自体的分,但是,从理性对其绝对性的诉求方面讲,这种方案是不成功的。另方面,如果说传统形而上学的任务乃是追问存在自身的意义,其最重要的点就是追问只能作为主词存在的存在的意义,那么康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就其本质来讲同样是不成功的。在这种先验性的思考中,传统意义上的经验论不再具有说服力,毕竟无论得到多少次经验的论证,它总不能断言下次事物会如此这般地发生。相反地,不是经验描述或给出事物的存在......”。
5、“.....只有在这样的问题动机下,我们才能够理解康德缘何以同样先验的时间空间框架规定现象的发生。形而上学与实践哲学的分野之处论文原稿。这种经验在出发点上就与静态的次性地占据对象之概念性存在的经验不同它更多地是动态的时间实践性的。尽管依然以获得对对象的同性概念存在为目标,但它却内在地把种差异性意识包含其中。这种差异性意识不单能够得到证明,对于经验来讲,它也是现成存在的,并且贯穿意识对对象进行认识的全部过程。在当下的知识与前个阶段的知识相比的时候,这种差异性能够得到明确的刻画,但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差异意识乃是指向未来的,也正是因为其未来指向性,人类的经验才能够得到不断的扩展,从而永远向未来开放着。因此,由于经验中的差异性意识的唤起,对象的存在不再是静态的次性的概念性存在,相反地......”。
6、“.....从而能够以种新的面相向意识开放着。如果说经验之同性维度能够把对象固定下来,以至于它能够占有对象的种概念性存在,那么经验之差异性维度则是向着对象的存在本身的惊鸿瞥由于这瞥并未实在地占据对象,对象那晦暗的存在整体就完整地保持在其中。这晦暗的存在整体,恰恰是对象之存在维度不断在意识面前涌现出来的契机。在这种先验性的思考中,传统意义上的经验论不再具有说服力,毕竟无论得到多少次经验的论证,它总不能断言下次事物会如此这般地发生。相反地,不是经验描述或给出事物的存在,而是先验的概念形式规定事物的存在人类的经验只能根据这种概念形式经验事物的存在。只有在这样的问题动机下,我们才能够理解康德缘何以同样先验的时间空间框架规定现象的发生。形而上学与实践哲学的分野之处论文原稿。毫无疑问,康德的回答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论上的基础,此后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反思其基本原理不离康德。但另方面......”。
7、“.....概念意味着被普遍地透明地把握,事物在人的存在面前也就是透明的普遍性存在。但实情如何呢果若如此,人作为万物中的个种也是如此这般的透明的吗那被亚里士多德体察到的并在思想史上次又次地被言说着的只能处于主词的位臵上被言說,而无法放在谓词位臵上言说他者的个体存在者就没有存在位臵了吗换言之,如果承认追踪只能处于主词位臵上的存在者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根本任务的话,那么按照康德对事物之概念性存在的界定,形而上学本身就没有存在的位臵和必要。于是,近现代思想就面临这样种根本性的窘境若承认自然科学的成就,我们就得承认事物的概念性存在方式,并且这种概念性的存在方式非常本质地刻画了事物,它是近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成就之但承认了这点,人的自由存在和个体存在本身的超越性位臵就会面临严重的挑战也正是因为这种挑战,形而上学和神学的思维方式被很多人放弃了......”。
8、“.....康德给出了自己的方案,这也是大家熟知的现象与物自体的分,但是,从理性对其绝对性的诉求方面讲,这种方案是不成功的。另方面,如果说传统形而上学的任务乃是追问存在自身的意义,其最重要的点就是追问只能作为主词存在的存在的意义,那么康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就其本质来讲同样是不成功的。马克思要做的正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过来。这就意味着,对于马克思来说,经验中的差异性维度更应该或更本真地是辩证法和生存现实的出发点那生存中现成存在着的不之状态更应该作为思想和生存的依据所在,即现存事物中的否定性方面,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其每种既定形式的不断的运动,才是思想和生存的活动的真正起点。这个起点重新把人之生存的时间性以及存在本身在时间洪流中的运行确定下来思想的真正意义并非构建那无时间或超时间的普遍理想,相反地......”。
9、“.....事实也正是如此。若抛除对思想所建构的同性对象的固执,经验中的对象恰恰是流变不息的,其唯确定的存在方式正是不是如此这般的存在。因此,这种存在流转的暂时性更恰当地刻画了对象的本质,更加凸显出对象之更本真的存在方式毕竟通过同性建构起来的对象可能只是思维的对象而已。与这种思想向度的调整相应,人的生存活动,即人与对象之间的实践活动不再是从属于抽象的同化理论,相反地,实践乃是面对对象本身的存在的。它在对象必然灭亡消逝的暂时性的存在中看到并促成对象之存在,同时也是存在本身运行的洪流它面临和触摸的不再是熟悉的被建构起来的,而是陌生的不断涌现出各种可能性的对象的存在。相应地,由这种面对对象本身之存在的实践所带动的人类历史也不再是被思想之同化行动所建构起来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历史,而是真实的由各种处境境遇所引导的真实的历史。对此,阿尔都塞有段评价为了从这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