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文库

返回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

格式:word 上传:2025-08-23 20:20:55
资料民族学资料人类学资料等其他资料的历史研究结论显然比只依据文献的研究结论要高明陈寅恪在总结王国维学术研究方法的高明之处时说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异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国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王国维在当时学术界异军突起取得卓越成就就在于他大大扩大了作为研究依据和基础的范围在般学者只着眼于传世文献时候他注意到地下实物在其他人只注意本国文献时候他注意到了外国文献在般学者局限于本国知识体系的时候他则将外国知识体系作为研究的依据之既然史学研究中必然出现几种真并存的局面是个新的真取代旧的真的历史过程那么宽容精神自然成为史学发展的必需动力应当受到维护和发扬三当我们从统万城遗址进入统万城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不是始终个样子而是以多重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最近最直接的面孔是现在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各种资料所得到的有关统万城历史的认识它基于现在能够面对的各种史料和现有的知识体系是重新构造的因而是活生生的可以描述和理解的历史但我们无法证明其符合于实际历史过程最遥远的面孔则是那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大夏国都统万城历史它在当时是活生生的但现在只留下了僵死的遗迹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我们相信它存在过但这个真实的过程是那样遥不可及在这中间则是晋书记载的统万城新五代史记载的统万城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的统万城等等它们或远或近但共同的点是它们既不能等同于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活生生的统万城也无法作为现在史学工作者头脑中可以活生生展现出来的统万城在过去和现在两个方面都是僵死的多重的统万城面孔不仅使统万城本身具有了历史感也使研究其历史的历史学具有了历史感多重的历史可以简化地分为三重或三个层次实际发生过的历史过程二前人认识中的历史过程三正在进行的认识中的历史过程多重历史的存在取决于该历史得以形成的具体主客体关系不同的主客体关系确定了不同的历史层次并使其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在这中间主体是主导性的因素主体本身或主体角度的变化导致历史在不同层次之间变换在第个层次即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中主体扮演了历史创造者的角色与其他同时代的人起他们的实践活动使脱离人的自然界变化为人化的自然从而使之纳入到了历史之中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又使人自身产生异化形成了超越个人而又控制个人的社会从而通过社会将人自身也纳入到了历史之中在这里主体就是实际历史过程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而客体则是与主体相联系的自然界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就是实际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既不能脱离客体也不能脱离主体当创造历史的人试图对历史本身进行认识的时候角色马上发生变换主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根本性变化方面客体从实践对象转变为认识对象而且它不仅仅是作为实践对象的自然界和社会还包括在实际历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也就是说实际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双方及其间关系在这里全部变成了客体即历史认识的对象也即史料当然这种转换般都不是百分之百完全实现的往往遗失的比保存下来的更多转换的实现取决于是否有确定的认识主体有认识主体它就转换为认识客体没有认识主体实际历史过程尽管可以作为客观事物存在但无法成为历史认识的客体相应如北京中华书局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乐史太平寰宇记台北文海出版社邢福来统万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新收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专辑魏收魏书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统万城遗址发掘者邢福来先生报告遗址中发现卜骨十余片参见严建强王渊明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与批判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第页所记述的个实例世纪的天英国历史学家拉里在伦敦塔写他的世界史突然他听到塔处传来阵喧闹便探身下望看到人们正在争吵他详细地目睹了这幕在他看来作为位亲眼目击者他理所当然地把握了该事件的真实情况如果有天这件事被写进历史著作中他当之无愧就是最有权威的发言人了第二天他的位朋友来访谈到了这件事当拉里听到作为该事件的另个目击者的讲述时内心感到无比骇然因为他的朋友的叙述和印象与他的所思所见如此大相径庭这使他不禁对所谓客观性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动摇对于同样亲眼目睹的人来说看法都有如此大的距离那么对于那些久已消失的历史我们难道有可能客观地认识吗于是他默默地将他的书稿页页扔进火中中外史学家有些人实际上已经作过如此划分例如顾颉刚先生在论及上古历史时就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是东周时的东周史夏商时的夏商史即实际发生过的历史过程二是战国时的东周史东周时的夏商史即前人认识中的历史过程三是得之于疑古者之整理抉发的历史即正在进行的认识过程中的历史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册第页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认识主体所对应的只是实际历史过程的部分或侧面那么就只有这些部分或侧面转换为认识客体其余部分尽管是实际存在但并不能转换为客体另方面主体从实践者转化为认识者这种转换可以在同个人身上实现也可以在不同的个人身上实现认识者经产生实践者就从实际历史过程中的主体转换为历史认识过程中的客体失去了主体的地位实践者是实际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他在切切实实地改造着他的对象客体而认识者则不同他失去了任何干预实际历史过程的可能因为当历史成为认识对象的时候已经成为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他又是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必然改造与之相对的认识客体使之带有主体的烙印对史料的选择解释是主体的烙印对史料有意无意的歪曲是主体的烙印以主体特有的思维体系和语言系统重现客体更是主体的烙印在这样的历史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中形成正在进行的认识过程中的历史它当然不能脱离正在进行认识的主体也不能脱离与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客体在这过程中主体处于主导位置他带着特定条件环境的烙印以特定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将相关的对象改造为客体在这样的主客体关系中形成的历史当然不能等同于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但它也不是僵死的它在人的意识中是活生生的这是历史的第三个层次当正在进行的认识过程中的历史已经结束并以种形式例如文字形式明确表示出来的时候历史的这第三层次就开始宣告结束如果有新的主体直接面对这些结果如文字的描述和解释那么它就发生转换成为新的历史认识的客体即前人认识中的历史由此形成历史的第二个层次第二第三两个层次经常发生这样的转换第三层次历史随着主体停止活动而转换为第二层次第二层次历史随着其进入新的历史认识活动而转换为第三层次历史中的客体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从而形成差异或大或小的多个层面在第二层次中客体远离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从而是僵死的而主体也已经成为过去也是僵死的只有新主体才能赋予这个层次的历史以新的生命历史的这三个层次是互相联系的没有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其他层次无从谈起没有正在进行的认识过程中的历史也就没有前人认识中的历史而且般来说前者也需要后者作为认识客体才能形成但是它们又是互相隔断的其间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在认识中形成的历史不论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由于认识主体的参予总是无法等同于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而在认识中形成的历史由于认识主体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新的主体必然给客体打上自己的烙印而使之成为新客体变化了的新主体新客体及其之间关系必然改变我们认识之中的历史从而使以前的历史认识变为前人认识中的历史并与之互相矛盾主体及主体角度的变换使认识中的历史不断地在第二第三层次之间变来变去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始终处于主导位置正是由于主体以现存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并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历史才能以鲜活的面孔出现在历史学家的思想中并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活的历史离不开活的主体离不开现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历史属于现在近现代哲学最伟大的成就之就是逐渐远离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试图对世界本原作出种确定回答的内容而是切切实实站在人的立场上回答人与周围世界究竟是怎样种关系历史研究是我们了解这问题的很好领域变化的主客体之间关系决定了历史有多重表现形式因而最好地说明了人与周围世界所具有的关系参考文献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沈括梦溪笔谈北京中华书局戴应新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欧阳修新五代史体系正在发生越来越剧烈的变化从而动摇了已有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必须在新的现存知识体系基础上重新寻找其与史料之间的同性对史料作出新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导致历史学的进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史料更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历史却常写常新并从而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常吃常有牢固可靠的铁饭碗因此历史研究发展的动力主要的或者说经常性的往往不在史料不在狭义的历史学科本身内部而是在其外部在基于现实而存在的现存知识体系显然以为通过各种史料可以复现历史可以回到曾经客观存在过的历史那是种幻觉同样以为历史研究乃至存在于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历史可以脱离现实生活可以脱离进行历史研究的主体也即历史学家那也是种幻觉克罗奇说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卡尔说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信哉,二统万城周围自然环境的变迁是学者们非常关注的个问题其重要原因便是现实的需要这带处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之间是北方重要生态过渡带十分脆弱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沙漠化的加剧这带也是生态危机区自上世纪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形成了些对立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就是人类活动在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和发展中究竟是否主导性因素多数人认为其中主导性的因素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少数人认为主要是自然因素的产物这里不详细评述两种观点只是以此为实例从认识过程的角度看看历史研究还有些什么特点为叙述方便下文将两种观点分称为正方和反方例如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此地环境正方多引用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等文献记载作有力证据赫连勃勃北游契吴而
下一篇
温馨提示:手指轻点页面,可唤醒全屏阅读模式,左右滑动可以翻页。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1)
1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2)
2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3)
3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4)
4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5)
5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6)
6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7)
7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8)
8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9)
9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10)
10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11)
11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12)
12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13)
13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14)
14 页 / 共 22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doc预览图(15)
15 页 / 共 22
预览结束,还剩 7 页未读
阅读全文需用电脑访问
温馨提示 电脑下载 投诉举报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

  • Hi,我是你的文档小助手!
    你可以按格式查找相似内容哟
DOC PPT RAR 精品 全部
小贴士:
  • 🔯 当前文档为word文档,建议你点击DOC查看当前文档的相似文档。
  • ⭐ 查询的内容是以当前文档的标题进行精准匹配找到的结果,如果你对结果不满意,可以在顶部的搜索输入框输入关健词进行。
帮帮文库
换一批

搜索

客服

足迹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