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焦一个看似老生常谈却始终关乎执政根基的时代命题——深入基层调研关键要“沉到底”。这不是一次例行公事的工作布置,而是一场对工作作风的深度检视,一次对群众路线的再学习、再出发。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中央八项规定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强调“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这些要求,不是写在纸上的口号,而是必须刻在心里、落在脚下的行动指南。然而,现实中一些调研却变了味、走了样,群众称之为“车轮上的调研”“会议室里的研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的调研“身”到了基层,“心”却悬在半空?为什么群众的“急难愁盼”总在“最后一公里”被耽搁?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令人深思的对比。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深入舟山群岛调研。有一次,他顶着烈日,步行一个多小时登上一个偏远小岛。岛上只有一所小学、几户渔民。他走进教室,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坐在渔民家的门槛上,了解他们的出海收入和生活困难。离开时,他对随行人员说:“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去赏风景、听汇报,而是要真正沉下去,看最真实的情况,听最真实的声音。”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街道办工作时的一次“反面经历”。当时,我们组织一次关于社区养老的调研。一行人坐着车,沿着“示范线路”走访了几个“样板社区”。每到一处,都有专人引导,展板精美,数据详实,居民代表也提前“培训”过,发言都是“感谢政策、生活幸福”。调研组满意而归,报告写得“有声有色”。可就在此后不久,一位独居老人在家中突发疾病,因无人及时发现而离世。事后调查发现,这位老人并不在我们调研覆盖的“重点人群”名单里。那一刻,我深感羞愧——我们的调研,竟如此“选择性失明”。
在座的同志,你们是否也曾发现,某些“完美”的调研成果,与基层的真实状况存在“温差”?这种“温差”背后,折射出什么问题?
正是这种“选择性调研”和“盆景式考察”,让我们警醒:真正的基层,不在精心布置的展板里,而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被遗忘的群体中。如果调研只看“亮点”、不看“痛点”,只听“赞歌”、不听“怨言”,就会成为脱离群众的“空中楼阁”。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走马观花”?为什么“夹心层”如此顽固?根源就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尖上。
今天,我们就围绕“深入基层调研关键要‘沉到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如何让调研回归本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一、走出“精品路线”,走进“问题现场”。
调研的价值,不在于走得多“光鲜”,而在于看得多“真实”。那些被精心打造的“精品路线”,看的是“盆景”,不是“森林”;听的是“标准答案”,不是“真心话”。真正的调研,必须敢于走进矛盾最集中、问题最突出的地方。
在这方面,“草鞋书记”杨善洲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他退休后扎根大亮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他从不走“安排好的路线”,而是穿着草鞋,翻山越岭,哪里树苗成活率低,他就去哪里;哪里群众有争执,他就去调解。他说:“干部是给群众办事的,不是来当官做老爷的。”正是这种“沉到底”的作风,让他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但反观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某地为展示乡村振兴成果,专门打造了一条“十里画廊”观光带,沿途是统一粉刷的农房、整齐划一的菜园。上级调研组沿着这条“精品路”走一圈,赞不绝口。可就在离主路几百米远的山坳里,还有不少破旧的土坯房,村民饮水都成问题。这种“遮丑式”调研,不仅掩盖了真实问题,更寒了群众的心。
调研若只看“门面”,发展必有“死角”;作风若只求“好看”,根基必不牢固。 只有敢于走进“问题现场”,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二、放下“官架子”,掏出“心窝子”。
“沉到底”不仅是空间的位移,更是情感的贴近。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不能“官话”连篇,要会说“土话”;不能“问完就走”,要能“坐得住”。
“燃灯校长”张桂梅在云南华坪女子高中,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手持喇叭催促学生早读。她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关心她们的家庭。她走遍了每一个学生的家,了解她们的困难。她说:“我了解她们,不是靠听汇报,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正是这种“心沉”,让她读懂了每一个女孩的眼神,也点燃了她们改变命运的希望。
然而,也有一些干部“身入”而“心不入”。某单位一名科长下村调研,每到一户都坐在堂屋正中的椅子上,村干部站在一旁汇报,他低头看材料,偶尔抬头问一句。群众想反映问题,他摆摆手:“这个问题我记下了,回去研究。”可研究的结果,却石沉大海。这种“端坐式”调研,群众只看到了“官威”,没看到“官心”。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真心实意,谁是虚情假意,一清二楚。 只有掏出“心窝子”,才能换来群众的“知心话”。
三、变“调研回报”为“问题清单”,让成果“落地生根”。
调研的终点不是报告,而是解决问题。必须力戒“调而不研、研而不决、决而不行”。调研成果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问题清单”和“行动方案”,确保群众诉求有回应、有落实。
某省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前,组织干部开展“百村千户”大走访。他们不走形式,不设“规定动作”,而是与村民同吃同住,记录下每一个问题:垃圾堆放点、污水排放口、危旧房屋位置……回来后,他们用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录音、一份份手记,制作成“问题地图”,并逐一制定整改措施。一年后,全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说明,只有把调研做实,才能让改变发生。
但也有“纸上谈兵”的教训。某部门曾组织一次关于企业融资难的调研,形成了一份长达百页的报告,分析深入,建议详尽。可报告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企业反映的融资难题,依旧无解。这种“重调研、轻落实”的做法,不仅挫伤了基层积极性,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调查研究是“上半篇”文章,解决问题才是“下半篇”文章。 只有把“问题清单”变成“成效清单”,调研才真正有价值。
那么,为了将今天的思想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我们共同践行:
第一、勇于挑战“舒适区”,不妨主动选择一个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作为调研课题,关键是迎难而上,摸清症结,
第二、学会与群众“拉家常”,可以尝试不用笔记本,只用耳朵和心去倾听,关键是听懂群众话里的“弦外之音”,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闭环管理,比如建立调研问题台账,实行销号制度,关键是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责任人、有时间表、有结果反馈,
第四、推动调研成果公开透明,不妨将问题清单和整改进展在社区公告栏或线上平台公示,重点是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成效。
同志们,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天,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做到“沉到底”,从走出“精品路线”到放下“官架子”,再到推动成果落地,核心是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
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殷殷嘱托,真正沉下心、俯下身、扎下根,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每一次调研都成为一次温暖的奔赴,让每一份努力都化作发展的坚实步伐。
今天的党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温馨提示:手指轻点页面,可唤醒全屏阅读模式,左右滑动可以翻页。
第 1 页 / 共 5 页
第 2 页 / 共 5 页
第 3 页 / 共 5 页
第 4 页 / 共 5 页
第 5 页 / 共 5 页
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
1、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有的文档阅读时显示本站(www.woc88.com)水印的,下载后是没有本站水印的(仅在线阅读显示),请放心下载。
3、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打印。
4、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5、该文档为会员上传,下载所得收益全部归上传者所有,若您对文档版权有异议,可联系客服认领,既往收入全部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