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文库

返回

TOP46【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文档免费在线阅读 TOP46【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文档免费在线阅读

格式:PPT 上传:2025-09-30 14:08:09
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他们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正统的民本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明清之际的思但并非新的民主思想体系。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民主思想体系。这时期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主权在民的观念。黄宗专制空前强化,批判思想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当时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种新的民主思想体系,对传统儒学是种完全的摈弃。不正确。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带有定的民主启蒙性质,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当时占据了主流地位。没有。因为当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君主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李贽所说的“道学家”是传统的道家。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格物致知就是实践出真知。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三教合”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融合为种思想流派。不是。“三教合”是指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种思想流派。“理学”和“心学”是继承的关系。不是。“理形成新的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相同。秦始皇为巩固专制统治焚书坑儒,而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大统而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二者都是思想专制的表现。“是新儒学的作用和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完全否定诸子百家思想。“罢黜百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诸子百家思想,而是在对儒家“民本”思想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不同点目的不同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而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命题点二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异同相同点都关心人民疾苦。他们都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基本力量,所以提倡当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性,进步被官方所接受。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进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进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步被官方所接受。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命题点二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异同相同点都关心人民疾苦。他们都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基本力量,所以提倡当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不同点目的不同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而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是新儒学的作用和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完全否定诸子百家思想。“罢黜百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诸子百家思想,而是在对儒家“民本”思想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相同。秦始皇为巩固专制统治焚书坑儒,而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大统而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二者都是思想专制的表现。“三教合”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融合为种思想流派。不是。“三教合”是指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种思想流派。“理学”和“心学”是继承的关系。不是。“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格物致知就是实践出真知。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李贽所说的“道学家”是传统的道家。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当时占据了主流地位。没有。因为当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批判思想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当时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种新的民主思想体系,对传统儒学是种完全的摈弃。不正确。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带有定的民主启蒙性质,但并非新的民主思想体系。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民主思想体系。这时期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主权在民的观念。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正统的民本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他们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易混点归纳易混点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治国上,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易混点二董仲舒新儒学与程朱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思想来源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学中,形成新儒学。程朱等人则在“三教合归儒”的背景下,借鉴佛教与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中心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中心思想是“君权神授”“天人合”和“天人感应”,目的是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程朱理学的中心思想是“三纲五常”即为理,“存天理,灭人欲”,目的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人性发展。影响不同程朱理学的思想传及日本朝鲜和欧洲,比董仲舒新儒学更为深远。命题点研究命题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进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步被官方所接受。
下一篇
温馨提示:手指轻点页面,可唤醒全屏阅读模式,左右滑动可以翻页。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1)
1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2)
2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3)
3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4)
4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5)
5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6)
6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7)
7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8)
8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9)
9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10)
10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11)
11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12)
12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13)
13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14)
14 页 / 共 27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ppt预览图(15)
15 页 / 共 27
预览结束,还剩 12 页未读
阅读全文需用电脑访问
温馨提示 电脑下载 投诉举报

1、手机端页面文档仅支持阅读 15 页,超过 15 页的文档需使用电脑才能全文阅读。

2、下载的内容跟在线预览是一致的,下载后除PDF外均可任意编辑、修改。

3、所有文档均不包含其他附件,文中所提的附件、附录,在线看不到的下载也不会有。

  • Hi,我是你的文档小助手!
    你可以按格式查找相似内容哟
DOC PPT RAR 精品 全部
小贴士:
  • 🔯 当前文档为PPT文档,建议你点击PPT查看当前文档的相似文档。
  • ⭐ 查询的内容是以当前文档的标题进行精准匹配找到的结果,如果你对结果不满意,可以在顶部的搜索输入框输入关健词进行。
帮帮文库
换一批

搜索

客服

足迹

下载文档